实用技术—生物饵料责任编辑 李振龙
单细胞藻中含有大量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EPA和DHA,而且多数的单细胞藻具有生长繁殖快、环境适应力强、培养周期短等特点。
可实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培养获得高产的目的,是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的理想鲜活饵料,藻类培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海产品育苗的成败,因此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是育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技术。
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单细胞藻类在贝类、虾蟹类、鱼类人工育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简述一下藻类培养的注意问题:
一、培养方式
根据藻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单细胞藻的培养方式也有多种。
根据藻的纯度一般分为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
培养方法主要分为保种室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培养是直接在自然水域中培养单细胞藻。
经过滤的海水或淡水里有硅藻、绿藻等各种单细胞藻;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各种浮游动物;有多种小型底栖动物等,利用繁殖自然水体里本身就有的单细胞藻,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
而随着土池育苗的发展以及藻类在毒理学科研的需要,也可使用封闭或半封闭方式定向培养纯种单细胞藻。
二、扩种
目前的生产性培养主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培养。
一级是藻种活化培养,一般在单细胞藻的保种室里进行,多采用250mL~5000mL的三角烧瓶,逐渐扩大培养;二级是藻种扩大培养,采用40L或50L的塑料桶、塑料袋充气培养单细胞藻;三级是在土池里投喂饵料的培养。
刚买回来的藻种一般进行一级扩种,扩种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最好每天早上7∶30左右,时间不易过早,待藻种上浮后扩种,取上层活跃藻体转接。
不宜在晚上接种,因为晚上不少藻类沉在底部,而白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趋光上浮,便于观察其运动能力,还可起到选种的作用;刚买回的藻种第一次转接时不易全部转接,转接其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即可,并放在温度较低、光线较弱的地方培养,待藻适应光照条件后再调至其生长所需正常温度、光照条件进行培养,20天左右转接一次。
陈爱华等对等鞭金藻培养密度和接种时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密度越低,生长速度越快,生长倍率越高。
接种比率也是在藻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一级培养为种源的二级培养接种比例为1∶10,以二级培养为种源的扩种比例为1∶5。
扩种一般选在上午8∶00到10∶00进行。
当二级培养的藻种经5天~6天培养后,临近对数生长期时,可进行生产性扩种。
扩种比例为1∶40左右,扩种时间一般在上午9∶00到10∶00。
三、管理
藻类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的控制对藻类生长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接种后加强培养池的管理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
生产性培养要用网捞出池面的污物,保持池水的洁净;为使藻处于悬浮的状态,不沉入池底,使其进行光合、呼吸作用且营养分布均匀,每天搅拌池水6次~8次;一级培养也要每天人工摇动3次~4次,以使藻类生长均匀,防止藻类出现沉淀与附壁现象。
1.对藻类生长状况的日常检查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全面检查,观察藻类的颜色、透明度、附壁、沉淀和充气状况,必要时可配合显微镜检查。
扩种后的藻种颜色很明显的由浅变深,若颜色变化不明显或出现其他颜色转变,就要及时查找原因;藻类对生长环境变化敏感,当出现环境不适应时就会出现沉淀和附壁现象;藻种一旦出现浑浊现象一般就要考虑是否存在敌害生物的污染,基于以上每天对藻种做日常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2.镜检
显微镜检查是藻类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一般7天~10天需进行一次全面的镜检,主要目的是检查有无敌害生物的污染,鉴定敌害生物的种类,从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当培养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镜检。
3.培养条件控制
不同的单细胞藻类品种有不同的生长最适温度,培养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繁殖速度。
过大的温差对单胞藻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冬季,在向培养池补充水分或接种时,应尽量将水温调至所培养藻种的适温范围之内。
当培养水温达到29℃以上时,对藻类生长不利,藻体老化快、易污染。
在夏季控温的最好办法是将门窗打开,通风降温。
光照是影响单胞藻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夏季,不要把藻类培养物放在直射太阳光下,而要放在凉爽的场所。
在秋、冬季节,如希望藻类保持积极的生活活动状态,就要把培养物移到有人工光照处。
而生产性培养、规模化培养需要较强的光照,可以人工补充光源强度。
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田程 崔建升 刘杰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050018
42《中国水产》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