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0—90年代文学思潮

80—90年代文学思潮


.
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一、论争的缘起: 1984—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 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论著,呼 唤确立‚人‛的‚创造‛、‚对象‛、 ‚接受‛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地位。 二、刘再复的观点: ‚主体性问题,包括个体的主体性、 民族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这是强 化人的创见性、能动性、自主性的观 念。‛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 的一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上海《戏剧艺术》发 表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对 长期统治中国文艺界的权威理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大胆地 提出了质疑。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事 件。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 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定下了基调。此后,文艺为人民 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 方针得以再次确立。
.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基本循着‚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探求、 文学本体的现代性建构这两条轨迹前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 汹涌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主潮。其大致经历如下: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对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是活跃的新锐作家,包括韩少功、 郑义、阿城、李杭育、贾平凹、郑万隆等。1985年,韩少 功发表了《文学的‚根‛》。李杭育、阿城、郑义、郑万 隆等一批相关文章相继问世,许多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讨论。 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是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 式的追寻与反思,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 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这些努力为文学的创新突破寻找 到新的途径与可能性,无疑具有推动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文明社会,一 般称之为后现代。
.
格林布拉特及其著作《扭转:世界如何走向现代》

.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流行,与 美国文论家杰姆逊的理论传播是分 不开的。1985年9月到12月,他 应邀到北京大学讲学,他的讲稿题 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7年即被翻译出版,在中国的 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随着《走向后现代主义》(佛可马 伯斯顿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 美学》(王岳川等编)、《后现代 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著)、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 思潮研究》(王治河著)等一系列 的论著出版发表,‚后现代‛思潮 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弥漫开来,蔚然 成风。

.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刘再 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 观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把 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错误 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超越时 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行动 着人’的主体性。 ‚离开社会实践,谈论人的受动 性和能动性,不是回到机械唯物主义 的直观反映论,就是走向主观唯心主 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有关现代派的正式大讨论是由徐迟发 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的。 冯骥才、李陀、刘心武以通信的方式 就此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针对他们的讨论,《人民日报》《文 艺报》发表了文章,批判西方现代派, 认为现代派是现代艺术的倒退,宣扬 的是个人主义的苦闷颓废情绪。
.
关于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界关心的问题。徐 敬亚在《崛起的诗群》中对此作了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概 括: 一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二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三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 四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经济激剧变革及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人文精神的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 会思想文化也处在深层转 型中,有关人文精神的话 题逐渐浮出水面。 1993年初,王蒙在《读书》 上发表《躲避崇高》。 1993年6月,王晓明等在 《上海文学》发表《旷野 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 精神的危机》。 讨论没有深入,原因 是,一方面有关人文精神 概念的阐释歧义颇多,另 一方面,双方对人文精神 在转型期的复杂性、悖论 性认识不足。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1978年初,朱光潜率先发表《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 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一文, 引发了文艺界对人性、人道主义及异化问题的关注和争论。
这次有关人性、人道主义及人的异化问题的讨论,涉及许多理 论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 1. 关于人性问题 。 2.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 3. 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