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践中从理念到行为转化的途径与促进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1、现实意义: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指导新课改的需要纲领性的内容支撑,这个内容就是新课程,如果要想使新课改从神坛上走下来,必须运用好新课程,是新课程从理念转化到实践,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合理策略来支撑。
2、研究目的
新课程要求不能只是过去的知识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一味的由老师灌输知识,强调升学。
因此教师在新课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课堂角色,如何来改就成了一个制约新课程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必须有一个合理恰当的迁移方式,本课题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方式和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新课程: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对新课改的意义
(2)新课程对于新课改的意义
(3)在新课改中运用新课程的途径、方式和策略
(4)对策实施后的效果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分析综合法
(3)实践验证法
(4)个案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三、具体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月)立项、申请接到课题,确定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研究确立课题题目,结合本校实际,讨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实施过程及人员分工,确定研究方案。
请教师学校教师指导,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准备第二阶段的调查问卷及其他相关材料,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问卷问题的可行性,确定问卷问题。
课题组各个成员根据观察积累材料。
(二)实验阶段:(2011年1月—2013年5月)实施研究
1、全面了解新课程的内容。
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新课程的内容。
对比研究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的不同之处,由课题组各学科成员进行总结。
找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它在教材中的体现。
撰写综述报告,留下相关材料。
2、调查总结新课程对于新课改的现实意义。
对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总结教师对新课程在新课改中的应用,掌握新课改中新课程的现实意义。
撰写调查报告,保留相关材料。
3、探究新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策略
研究人员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研究新课程的运用方式和策略。
在实际授课中探究恰当的授课方式,着重研究新课程在新课改中的运用。
撰写论文,保留相关材料。
4、实施对策,检验效果
各小组根据自己提出的对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适应程度,进行跟踪调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策略,再实施,再检验并及时做记录。
撰写论文、小组总结报告,整理各小组材料。
(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统一收集整理各组论文、报告及平时积累材料,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准备验收。
四、人员分工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措施
1、丰富的研究资源——问题突出、典型的学生比较集中
2、善思的教师资源——勤于实践、乐于钻研的教师队伍
参与本课题的教师具有学士学位,多人多次参加市级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3、强大的领导后盾——方向明确、求真务实的领导力量
学校领导给予了工作上的支持,主管副校长和年部主任对课题的
选题,立题和角度选择给予了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