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1、勘察任务的提出、委托和承接单位2、拟建工程概况3、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1)勘察目的、任务a.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b.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c.查明场地岩土类别、有无液化地层,并对液化的可能性作出评价;d.查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的腐蚀性。
e.对拟建场地地基做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出基础形式建议;f.提交详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有关成果表。
(2)技术要求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要求进行本次勘察工作,基础型式未定。
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确定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中等(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二级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工作概况1、勘察依据(1)规范、标准、规程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907-20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土工试验标准方法》(GB/T50123-1999)(2)合同及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3)勘察纲要2、勘察工作布置及勘察方法本次勘察的钻孔数量及位置由我院根据规范按桩筏基础勘察,结合场地及建筑物特点确定,经甲方认可。
按拟建建筑物(包括地下车库)轮廓共布置钻孔24个,钻孔间距18m。
主楼部分控制孔深度35m,一般孔深度30m;纯车库部分控制孔深度25m,一般孔深度20m。
实际施工钻孔24个,总进尺677.80m(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钻探设备为DPP100型汽车钻机1台,XY-100型钻机2台,采用锤击套管护壁方式开孔,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后,改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
受原有建筑物影响,部分钻孔实际位置较设计孔位有所偏移。
采用薄壁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方式取原状土样。
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在测试过程中严格保证落距、垂直度和重锤自由下落无阻力。
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
以甲方提供KZD已知点和TN01、TN02、TN03引测点为基准进行孔位测放及孔口高程测量,平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三、场地条件1、自然地理、水文气象2、地形地貌场地原有建筑物大部分已拆除,地表为建筑垃圾及人工填土,总体平坦,受建筑垃圾影响局部略有起伏。
孔口高程介于3.25~4.62m之间,高差1.37m。
3、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根据时代、成因及工程地质性质,将勘探深度内所揭露的地层划分为如下几个工程地质层:①杂填土(Q4ml):灰褐色,灰黑色,杂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粉土、粉质粘土及砖块、砼碎块等建筑垃圾构成。
该层分布普遍,层厚0.30~1.80m,层底埋深0.30~1.80m,层底高程2.05~3.55m。
②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灰褐色,局部灰色,可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刀切面较光滑,具铁质浸染,偶见铁锰质结核。
该层分布普遍(仅zk12号孔未见该层),层厚0.50~2.60m,层底埋深1.20~3.50m,层底高程-0.06~2.34m。
③细砂(Q4mc):深灰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较好,局部为粉砂,摇震反应快,夹粉土、粉质粘土薄层。
该层分布普遍,层厚5.70~13.50m,层底埋深7.20~15.50m,层底高程-11.94~-3.59m。
③-1粉质粘土(Q4mc):黑褐色、灰褐色,可塑、软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略有腥臭味,10米以下以软塑为主。
该层仅见于zk23、zk24号孔,层厚2.50~4.60m,层底埋深11.80~12.20m,层底高程-8.62~-8.19m。
○4细砂(Q4mc):灰色、灰白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好,磨圆好,质地纯,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局部夹粉土、粉质粘土薄层。
该层分布普遍,各孔均有揭露,揭露层厚6.50~15.50m,层顶埋深9.30~15.50m,层顶高程-11.4~-5.40m。
○5粉质粘土(Q3mc):灰黑色,可塑~硬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刀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局部夹粉细砂薄层。
该层分布较普遍,有13个钻孔揭露该层,揭露层厚0.70~3.20m,层顶埋深23.30~24.60m,层顶高程-20.91~-19.20m。
○6细砂(Q3mc):灰色,灰白色,饱和,密实,分选好,局部为粉砂,摇震反应快,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
该层分布普遍,主楼部分的12个钻孔均揭露该层,揭露层厚3.50~13.00m,层顶埋深22.00~26.80m,层顶高程-23.21~-18.44m。
○7细砂(Q3mc):灰色,饱和,密实,分选好,磨圆好,颗粒均匀,质地纯,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51.8~52.0m为粉质粘土。
仅zk15号孔揭露该层,揭露层厚16.00m,层顶埋深36.00m,层顶高程-31.45m。
4、地下水情况场地勘察深度内各孔均揭露地下水。
地下水赋存于各细砂层中,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下侧向迳流补给,以蒸发及地下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勘察期间实测水位埋深 1.25~3.50m,水位标高0.79~2.62m。
勘察期间正值估水期,据区域资料显示该层水年水位变幅在1m 左右,因此年最高水位可按标高3.0m采用。
据在zk13号孔取地下水样分折,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PH=7.89,矿化度1328mg/L,侵蚀性CO2含量11.0mg/L。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按Ⅱ类环境、无干湿交替(长期浸水)条件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本次勘察对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了室内渗透试验,各层渗透系数平均值及推荐值见表2。
渗透系数一览表表2v h205、不良地质作用勘察场地及附近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影响岩土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四、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有关规定,对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和原位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分别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另外根据原位测试成果结合地区经验确定细砂○3层的内摩擦角Φ=25°,粘聚力C=0kPa;细砂○4层的内摩擦角Φ=35°,粘聚力C=0 kPa。
五、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1、场地的地震效应(1)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在zk15孔内实测,粉质粘土○2层平均剪切波速为146m/s(杂填土○1层也取该值)、细砂○3层的平均剪切波速为186m/s,细砂○4层的平均剪切波速为345m/s,粉质粘土○5层的平均剪切波速为278m/s,细砂○6层的平均剪切波速为320m/s,细砂○7层的平均剪切波速为372m/s,计算等效剪切波速为213m/s。
本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0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评定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0.45s。
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详见附件—地球物理原位测试报告)2、饱和砂土液化判别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选取zk5、zk9、zk13、zk18、zk21、zk22资料对该场地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
经初判,场地20m深度内的饱和砂土有液化的可能,采用标准贯入实验法进一步判别。
地下水最高水位按3.0m,基础埋深按5.0m考虑,判别深度20m。
经判别,该场地不存在饱和砂土液化现象。
(详见后附的液化判别计算表)3、特殊性岩土杂填土为场地内的特殊性岩土,疏密不均,为不良地基土,但总体上厚度较小,均处于基坑开挖深度内,基坑开挖时应对其做适当支护。
4、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勘察场地属于同一地质单元,场地内各主要地层的层面总体坡度小于10%,地基土均匀、稳定。
地基土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5、场地的建筑条件综上所述,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征分析,建议该综合楼主楼采用筏下桩基础,纯车库部分采用筏板基础。
六、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1、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河口三角洲,地表无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饱和砂土液化问题,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2、杂填土为特殊性岩土,厚度较小,处于基坑开挖深度内,基坑开挖时应对其采取适当的支护。
3、粉质粘土②层分布稳定,可塑为主,局部硬塑,整体均处于基坑开挖深度内,对坑壁稳定有利。
4、细砂③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松散~稍密,为一般地基土。
5、粉质粘土③-1分布局限,仅见于zk23、zk24号孔,可塑~软塑,具中等偏高压缩性,为较差地基土。
6、细砂○4层分布稳定,厚度大,中密~密实,强度较高,为良好地基土和较好桩端持力层。
7、粉质粘土○5层分布较稳定,可塑,具中等压缩性,为较好地基土。
8、细砂○6层分布稳定,厚度较大,密实,为良好地基土和桩端持力层。
9、细砂○7层,仅的zk15号揭露,密实,为良好地基土。
根据钻探记录、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各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变形参数Es(或E0)及钻孔灌注桩侧阻力特征值(q sa)、桩端阻力特征值(q pa)如下表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一览表表3七、基础方案分析1、基础型式建议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征分析,建议综合楼采用筏下桩基础,纯地下车库部分适宜采用筏板基础。
桩基础以钻孔灌注桩为宜,以细砂○4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不宜小于10m;筏板基础以细砂○3层为持力层。
各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钻孔灌注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特征值以及变形参数见表3。
2、基坑降水、支护建议该综合楼地下室及地下车库均为一层,基坑开挖深度按5m考虑,开挖深度内地层为杂填土○1层、粉质粘土○2层、细砂○3层。
地下水埋深在1m左右,需降水。
由于坑壁下部及基坑底位于饱水细砂层中,为避免流土、流砂发生,需先降水、后开挖。
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建议采用真空点井或喷射点井降水,各层的渗透系数见前述表2,影响半径可按经验值采用50m。
预降水后,可采用自然放坡方式进行基坑开挖,杂填土○1层及粉质粘土○2层边坡高宽比可采用1:1.25,细砂○3层边坡高宽比可采用1:1.50。
也可以采用土钉墙支护方式进行该基坑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