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课后习题
第五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重要概念
1.再贴现业务
答:再贴现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从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
这项业务之所有称为“再贴现”,是为了区别于企业或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的“贴现”,以及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转贴现”。
中央银行再贴现是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再贴现利率对市场利率影响很大。
2.再贴现率
答:再贴现率亦称“重贴现率”,指商业银行将自己持有的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
它表现为再贴现票据金额的一定折扣率。
再贴现率具有以下特点:①短期性。
一般不超过一年。
②官方性。
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官方利率。
③基准性。
再贴现率是一种基准利率,是其他利率赖以变动和调整的基础。
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在传导机制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时,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3.中央银行贷款
答:贷款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之一,是央行向社会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它充分体现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作用。
中央银行贷款主要分对金融机构的放款、对政府的放款、其他放款(对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对外国政府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贷款等)。
4.公开市场操作
答: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
这个工具的运作过程如下:当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购入债券时,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
由于债券出售者获得支票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①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5.国际储备
答:国际储备又称自有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
它必须具备三个属性: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
世界银行对国际储备的定义是:“国家货币当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
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或通过有保障的机制兑换成其他资产以稳定该国汇率的资产”。
国际储备的形成:
①国际收支顺差。
它是国际储备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来源。
②政府或中央银行的向外借款。
可作为国际储备的补充来源。
③国家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而收进的外汇。
可增加国际储备存量。
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⑤中央银行持有黄金。
国际储备标志着一国的国际金融实力、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6.主权风险
答:主权风险是指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的风险。
7.经常性储备
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储备经营中应采取符合现阶段发展情况的经营模式,将实际储备分为经常性和战略性两个组成部分。
经常性储备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必要的对外支付能力,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短期性运用和投资的做法;战略性储备则主要用于满足国家较长期限的资金需求,为了提高储备资产收益,可用于进行中长期资产投资,在必要时经政府特批也可动用一部分战略性储备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建立经常性储备和战略性储备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合理划分二者的比例,在保证经常性外汇储备充足的基础上安排战略性储备。
(2)战略性储备用于国内重点建设项目部分应建立严格审批制度,不能轻易动用,在建设项目投产后应尽快收同所投外汇
资金并退还于储备。
8.战略性储备
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储备经营中应采取符合现阶段发展情况的经营模式,将实际储备分为经常性和战略性两个组成部分。
经常性储备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必要的对外支付能力,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短期性运用和投资的做法;战略性储备则主要用于满足国家较长期限的资金需求,为了提高储备资产收益,可用于进行中长期资产投资,在必要时经政府特批也可动用一部分战略性储备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建立经常性储备和战略性储备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合理划分二者的比例,在保证经常性外汇储备充足的基础上安排战略性储备。
(2)战略性储备用于国内重点建设项目部分应建立严格审批制度,不能轻易动用,在建设项目投产后应尽快收同所投外汇资金并退还于储备。
二、复习思考题
1.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答: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业务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各经济单位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借款人的资金需要,客观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供给,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获利的动机,也会尽可能地扩大贷款规模。
当一些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出现突然性的大量提现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便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兑现困难的情况。
面对这种问题,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解决部分问题,但同
业拆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特别是当遇到普遍的金融危机时,情况就会更为严重。
此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便突出出来。
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便是最后的解决手段。
(2)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在中央银行制度下,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从源头上看都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
在信用货币创造机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形成社会的货币总供给。
随着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扩大,货币供给和信用随之增加,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贷款便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2.再贴现业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再贴现业务主要内容有:
(1)再贴现业务开展的对象。
只有在中央银行开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够成为再贴现业务的对象。
在我国,再贴现的对象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开立存款账户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再贴现,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2)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
商业银行必须以已办理贴现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即根据购销合同开具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申请再贴现。
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所提出的再贴现申请时,应审查票据的合理性和申请者资金营运状况,确定是否符合再贴现的条件。
若审查都一致通过,商业银行则在票据上背书,并逐笔填制再贴现凭证,一并交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手续。
(3)再贴现金额和利率的确定。
①再贴现金额。
再贴现时实付的金额按原承兑汇票票面金额扣除再贴现利息计算:
再贴现实付金额=票据面额−贴息额
贴息额=票据面额×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日贴现率=(年贴现率÷360)=(月贴现率÷30)
②再贴现利率。
在有些国家,再贴现利率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在比短期市场利率更高的水平上,这时,它是作为一种“惩罚性利率”来限制商业银行过多地向中央银行融资。
但在大多数国家,再贴现利率是一种基准利率,其他各种利率依据再贴现率的变动而调整。
而通过市场化方式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较成熟的中央银行,还会进一步对不同的产业、行业和产品目录,视不同期限和种类的票据,做出细化的再贴现利率分类。
(4)再贴现票据的规定。
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确有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真实票据。
(5)再贴现额度的规定。
由于再贴现利率在大多数国家略低于货币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在资金不足和其他条件许可时,通常希望通过再贴现窗口取得资金。
因而,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强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配合对银行的再贴现总金额加以限制。
(6)再贴现的收回。
再贴现的票据到期,中央银行通过票据交换和清算系统向承兑单位或承兑银行收回资金。
如承兑单位账户存款不足,由承兑单位开户银行将原票据按背书行名退给申请再贴现的商业银行,按逾期贷款处理。
3.中央银行贷款主要有哪几种?
答:贷款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之一,是向社会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1)对金融机构的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