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200910711241姓名:邹一帆日期:2010年10月28日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在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因此,探索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缺失感恩意识感恩意义感恩是一种心胸,一种气度,一种领悟,也是一种境界,是做人的根本。

写这篇文章也是在看自己心中是否有感恩是否做到了感恩。

当学生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每一位大学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知道理解别人、帮助别人,懂得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 “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我们需要看一下一些慈善尴尬事件折射出的感恩教育缺失。

案例一:2007年8月,《湖北日报》关于《襄樊取消5名不感恩大学生受助资格》的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感恩的热议。

报道中被取消受助资格的5名受助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一人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

﹝1﹞案例二:前不久有一篇报道《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讲的是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84岁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

13年里,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

但当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时,却未曾收到一封受其资助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

﹝1﹞案例三:2006年4月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生前捐款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其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都没有去医院探望他一下。

﹝1﹞案例四。

2006年4月,不幸逝世的青年歌手丛飞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

他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晚期胃癌,欠下了17万元的债。

病中的丛飞得到社会许多的关爱,但也遭遇了冷酷。

一直在照看丛飞的林燕告诉记者,丛飞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

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打电话质问丛飞:“你把我的名字说出来,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使我很没面子,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学教师了。

”﹝2﹞案例五:2007年北京大学一受助研究生中途退学,用善款开办公司,被捐助人告上法庭。

﹝1﹞案例五: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和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心里有气,而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修理,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据《北京晚报》)。

﹝3﹞原本美好温馨的慈善捐助却演变为令人尴尬的慈善风波,原本善良的热情遭遇让人心寒的冷漠,反思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原因。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1.社会环境中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当前,社会正处于转轨与变型期,一些最为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的缺失之下遭受到严重的挑战。

人们普遍不再自我关注,既不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的道理。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

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

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

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缺少感恩到素质的教育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

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方式1、营造感恩气氛,培养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前提。

首先,家庭方面。

家长要注意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

其次,学校方面。

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

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教育他们懂得感恩。

再次,社会方面。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使他们心存感恩,感谢社会。

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一方面要倡导形成相互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这样的感恩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感染,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发展。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有关感恩事迹题材的作品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最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化感恩的层次,强化感恩意识首先,教会学生识恩、知恩。

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 并非是天经地义、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其次,教会学生知恩图报。

要让大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

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要让他们理解老师盼生成材的良苦用心,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

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

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品格。

3、拓宽感恩途径,实践感恩(1),大学生感恩教育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

应该指出,感恩教育重在“情感渗染”,而不应该拘泥于教育方法方式。

尤其是管理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共同提高。

(2),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应利用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效果。

考虑到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一年级适时开展“识恩”、“知恩”教育,二、三年级可侧重于“报恩”教育,四年级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施恩不图报”教育。

(3),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

近年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和数量逐年增大。

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而应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

三、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4﹞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的动人诗句;广传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

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

只有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才会使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和谐。

2、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学会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亟需补上“感恩”这一课。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不仅应当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

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