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德课件

师德课件


中学一级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显著高于
中学二级教师
去个性化程度最高的也是一级教师,最
低的是高级教师;
成就感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升高,高级教
师的成就感最高,二级教师的成就感最 低。
重点中学的生源好于一般学校,教学
和管理中所遇到的学生问题都较一般 中学少,教师所感受到的来自学生的 压力较小; 一般中学的教师感受到的生存压力很 大; 普通学校的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出相对 “一低两高”的状态。
教师的工作不再简单,
师生关系不再单纯,
师道尊严正在萎缩, 中国的师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的职业道
德问题。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都很看重教
师人格。
师德问题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
会学、教育学、宗教学等。
从伦理学角度看,师德是道德商数问题; 从心理学讲,道德又与认知相关;
从世界上先进国家研究成果看
基本内涵与过去的一般性师德要求相比
较,最主要的特点是:
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
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 简单演绎与应用。
中小学教师: 谁偷走了你的激情?
二、职业倦怠与师德
(一)职业承诺
是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情感依赖程度。
1、情感承诺:对自己职业喜欢的程度。
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
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
国内学者研究名师的基本特征发现:
发自于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无比热爱;
对教育事业有着执著坚定的献身精神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复旦基础教
育论坛上提出:
对于教师而言“身正为范”比“学
高为师”更加重要
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丰富的思想和对
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就是相关的,随着职称的
提高,教师的成就感也在增加。
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最高的是一级教师。
一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半数以上(53%),年龄
主要在30~40之间,是中学教师的骨干力量。
他们所承受的来自教学的、学生管理的任务,
来自于同事之间的竞争以及家庭的压力显然要 高于更年轻的教师或更年长的教师。
师德建设的新视野: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马国贤 宁化县安乐中心学校


一:新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职业
道德?
二: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道德
三: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道德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重构与建设
一、新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教师职业道德?
“强国先强教”已成共识
教育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区别优秀还是平庸的 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 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 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 师走向教育专家最关键因素之一。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 专业化水平,是今天师德的新内涵。

教师专业道德
、光荣感和自豪感,
我们所倡导的正是这种敬业精神。
什么原因? 使得师德规范在老师们眼里仅
仅是外在行为的束缚而不是源
于内心的追求?

师德教育内容
过度理想化,把一部分教师能够达到的道
德理想等同于所有教师都必须达到的道德 规则; 过分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相对落后,无法体现新时代教育人际关系 的所有特征; 泛适应性,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专业 道德”。
这种恶性循环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
教师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
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

通过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所示

近年来,校园里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
事情发生:
个别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
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 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
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
从教育学角度看,师德涉及教师的人格
问题;
从宗教学或哲学角度看,师德问题还涉
及人性的认识。
教师身上道德商数高低、人格
伟大与否、交往频度的疏密、 社会资本的多寡,
都可以成为评判教师师德状况
的指标与尺度。
1、中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现状
言行不一;

知情分离; 双重人格;
知行脱节;
双面人生……
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性确失
班主任老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比一般任课
教师严重,去个性化现象也较一般教师 严重,成就感比一般教师高。
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
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
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首要因素。
处理学生问题需要较多的情感支出
,因而班主任容易倾向于去个性化 。
女教师的情感衰竭状况和去个性化状况都
职业信念动摇,缺乏责任感
职业观念传统
职业行为失范,违反教育法律法
规 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2. 从传统教师隐喻看理想
教师形象的缺失
隐喻一:春蚕、蜡烛、春泥——“悲壮牺牲
者”的教师形象
隐喻二:一桶水——“知识灌输者”的教师
形象
隐喻三:园丁——“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形

隐喻四:工程师 ——“落寞的孤独者”的教
对中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与职 业倦怠问题现状的调查
指数高的现象。
中学教师职业承诺低的表现:
中学教师存在着职业承诺低,职业倦怠
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满意,
成就感不强, 对职业的忠诚度不高。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
人际关系不融洽
刻意回避社交活动
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沮丧 对工作无热情 身体小毛病不断 感到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十分无聊

教师幸福指数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最大的、急于解决的问题是提升老师的
幸福指数和热情度数。
不要令老师冷漠的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越来越少的动力必然地导致越来越少的 成绩。
职业倦怠的原因
1、赞誉与现实的背离
教师是一种专业、一种职业,不能把它神圣
化,去物质化。教师地位不高,社会对教师 期望很高,责任过大,给教师带来过重压力 。
比男教师要轻,成就感比男教师高;
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
三个维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学校的教师情感枯竭以及去个性化程
度都比重点学校的教师严重,成就感也较 重点学校的教师低;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
作,导致工作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 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如此形成一 种恶性循环。
2007年某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市二十
个学校,二千五百余名中小学教师进 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
遍存在,整体上不严重。
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
阶段。
从工作开始到工作的6~10年成就感一直
呈下降趋势,而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却呈 上升趋势。 工作的6~10年是倦怠表现最严重的阶段 。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是建立在过渡支出 基础上的。 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工作,不进行必要 的调节,倦态就会因此而进一步加剧
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
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 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 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 求知的欲望与兴趣; 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能力。
名师的基本特征给我们的启发:
敬业精神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
义务和进行教育创造的动力之 源。
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
基石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这个发
展快慢的短板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教师教育改革的举
措:
一个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的教师队伍
三个重点:
以农村教育为重点,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设职业师资
以中青年教学团队,创新团队为重点
重视教师 重视教师教育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是国家战略措施!! !
“教育即服务”的观念。
教育日益成为一种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容易
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的改变,使教师处于
服务者的地位,与有些老师的传统观念相冲突 ,消极的行为与心理便加重了。
5、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 观的矛盾
教师角色的价值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作为个体,教师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职业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冲突
现当代社会教师的角色威信是依靠其科学的知识
组织,即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发展学生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教师不
再是知识的权威,
传统的“师德尊严”不断受到挑战、
不断后退、逐渐被淡化。
师生关系的变异:
不再是相互尊重的关系 买卖关系?(部分教师认为) 教师是知识的卖主,学生是知识的买主? 重塑师生关系 中学教师职业心理的优势感日降,职业倦
怠日增。

3、教师角色定位与冲突
不同的社会规范。
教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遵循 学生面前是师长,教师面前是同事或
下属。
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境况并不完全取
决于其与学生群体相处的境况。
一个教师可能很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
敬,在学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师。
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
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 尊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2、规范承诺:对职业要求(规范)的认同程
度。
3、继续承诺:留在这个职业的意向。
(二) 职业倦怠
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倦怠,筋疲力尽,
无助、焦虑,抑郁。有三个因子:
一是情绪耗竭:感到疲劳精力耗费太多;
二是低成就感:“重复昨天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