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及分级管理
作者:魏忠涛
来源:《家庭医学》2019年第11期
在中国高血压指南中,为了明确高血压的轻重程度,根据收缩压(高压)及舒张压(低压)的实际测量的数值将高血压分为1、2、3级,相对应的是轻、中、重三度。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99毫米汞柱。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
(见表1)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也就是“取高不就低”。
还有一类情况,就是只有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见表中最后一行)。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90毫米汞柱。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的高低分为1、2、3级,相对应的也是轻、中、重三度。
防治高血压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心、脑、肾和动脉)、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脑出血、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外周动脉狭窄闭塞)发生。
也就是说,高血压防治的目标是在“治未病”。
所以,高血压不仅要从血压监测数据上进行分级,还要从危险程度上进行“风险指数”评估,也就是评价高血压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