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陕北说出大赛经过西安,延安,榆林,三个赛区初赛,选出38个节目近日在西安进行接塞。
张小飞,冯晓红,李树琴,王勇,白云飞,曹伯炎,边志亚,苗永麟,鲁峰,高尔峰等荣获本次大赛“十佳艺人”称号。
张小飞等10人荣获一等奖;高尔峰等12人荣获二等奖;高正峰等13人荣获三等奖;本届陕北说书大赛内容丰富,亮点颇多,精彩纷呈。
从内容上看,既有传统节目,又有热情讴歌社会新人新风的作品。
从形式上看,坐长,走场,说书剧,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并存。
本届大赛有两个亮点;一是选手们基本功普遍扎实,台风成熟稳健;二是重视对传统书目的挖掘传承,在节目的形式创新方面成果显著。
不仅有观众比较熟悉的《五子葬父》,《大脚娘》,还挺有延长县刘忠元表演的《妨女婿》,选手纷纷亮出绝活,手弹三弦,腿帮摔板,还有难得一见的琵琶书。
来自靖边县张小飞,子长县冯晓红灯的演出都值得称赞。
本届陕北说书大赛内容丰富,亮点颇多,精彩纷呈。
从内容上看,既有传统书目,又有热情讴歌社会新人新风的作品。
从形式上看,坐场、走场、说书剧、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并存。
本届大赛有两个亮点:一是选手们基本功普遍扎实、台风成熟稳健;而是重视对传统数目的挖掘传承,在节目的形式创作方面成果显著。
不仅有观众比较熟悉的《五子葬父》、《大脚娘》,还有延安县刘忠元表演的《妨女婿》,选手纷纷亮出绝活,手弹三弦,腿绑甩板,还有难得一见的琵琶书。
来自靖边县的张小飞、子长县冯晓红等的精彩不断、掌声阵阵。
为了推动陕北说书的繁荣发展,实现大赛“推新人、出新作”的宗旨,在弘扬和推广传统书目的同时,特地开展了征集新创陕北说书作品评奖活动,共征集新创作作品56多件,评出6个新作品将予以奖励,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
陈通等4位说书新苗的出色的表演和真情的投入,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些正在暂露头角的曲艺新苗,必将成为陕北说书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后继力量。
组委会还将组织省上曲艺界、艺术界、评论界知名人士召开陕北说书理论研讨会。
在13日的决赛中,选手们竞争激烈,亮点不断,新人新作更是脱颖而出。
台上比拼的激烈,而台下观众听得更是热火朝天,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使得陕北说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点燃了新的生命。
据悉,本次大赛共评选一等奖10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2个,新苗奖3个,新作品奖6个,优秀组织奖5个。
昨日,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决赛。
来自西安、榆林、延安等地选送的38个节目参与角逐,最终张小飞、冯晓红、李树琴、王勇等10人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十佳艺人”称号。
本次大赛参赛人数是往年中最多的一届,而且各种比赛场次多,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听陕北说书的热潮。
”同时,大赛时间从5月25日一直延续到9月,“因为陕北说书的演员大多在基层,所以特意安排了近4个月的比赛时间,也更有利于发掘新人,推出新的陕北说书作品。
”早在8月底,延安赛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评选出郑伟、贺丽丽等人表演的《卖果子》和延安曲艺馆曹伯炎表演的《说风》等12个节目参加西安决赛。
而榆林赛区也于9月初评选出横山县李树琴表演的《家乡美》、王勇表演的《陕北好地方》等12个节目参加西安决赛。
9月12日下午,西安赛区的选拔赛在王木犊剧场举行,来自甘肃华池县及西安的17个节目参赛选手现场竞技,最后选出白云飞的《一双草鞋》、边志亚的《实话实说》等14个节目进入决赛。
昨日,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角逐,张小飞表演的《陕北是个好地方》、冯晓红表演的《大脚娘》、李树琴表演的《家乡美》、王勇表演的《陕北好地方》等10个节目共获一等奖。
此外,还评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3人,以及新苗奖和新作品奖若干。
点评:陕北说书有广阔的市场大赛评委会由叶锦玉、尚飞林、狄马、王茵等专家组成。
昨日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叶锦玉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参加比赛的选手跨越度大,体现了老、中、青、少四代说书艺人的集体参与。
很多都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参赛,有父女同台的、夫妻同台的、师徒同台的。
”叶锦玉说:“陕北说书过去在延安、榆林等地只是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而现在有些艺人已经把它做成了产业化,这也说明陕北说书在陕西有着广阔的市场,它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我们在评选过程中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地方曲艺"的原则,对创作表演上有创新的艺人,我们都给予鼓励,而在本届比赛中确实能感觉到陕北说书的新发展。
”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北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榆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
在陕北特别是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应如何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发展乃至创新,这是当地文化部门和陕北说书继承人需要面对思考的大课题。
陕北说书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大师韩起祥与张俊功。
7月10日,记者辗转来到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找到了韩起祥的大弟子孙旺生及其弟子孙锦福。
73岁的孙旺生看上去精神矍铄,谈起说书的话题依然情绪饱满。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家贫,他远赴延安师从韩起祥学说书。
70年代后期,他回到横山被任命为当地曲艺队队长。
当时的曲艺队有20多人,80%是盲人或残疾人,每年要两次下乡巡回演出,走集市、逛庙会、下田间、到地头为群众演出,成了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当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之时,陕北说书也与时俱进,逐渐从文革时期样板戏为主的题材中走了出来,转而以宣传和歌颂国家政策为主的新型说书。
但是受到改革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遭遇了市场冷落,迫使一些说书艺人转由其他方式谋生。
孙旺生在十多年前迁往了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居住,开了间杂货铺,偶尔有需要说书的活动和场合,他都会欣然前往,一把三弦,一副甩板和一副“蚂蚱蚱”依然是他表演时的全部行头。
“现在表演可全是免费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陕北说书。
”孙旺生说,自己的子女大多住在镇上,生活还能过得去,所以他也就不以说书为生了,但他还在经常研究琢磨着说书的事。
前段时间得知省上举办陕北说书大赛,他下决心一定参加这次比赛,并为这次参赛写好了一段回忆师傅韩起祥的说唱词。
孙旺生说,比赛使他灵感顿生,仅用20多分钟就写了4、5页的台词。
为了证明自己还有参赛的实力,孙旺生大老远的将他的说书行头从家里带到了徒弟孙锦福的住所,给记者接连表演了两段传统说书,又把自己新编的书词一字不落的说了一遍,惊得四邻都探头观听。
孙旺生徒弟孙锦福对陕北说书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
他与延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孙宏亮一起研究陕北说书多年,对陕北说书的曲艺风格等研究甚多。
同时,他还在不停地搜集着与陕北说书有关的史料,现已搜集出从清末到民国3年的50多部的说书底本(原本),整理了小段:河北鼓书、山东快书、扬州评弹、苏州评弹、上海说书等全国曲艺小段1000多首。
演出门票两元钱仍乏人问津陕北说书曾在过去被人们所喜爱,给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乐趣。
在旧社会的红白事也少不了它。
一个好的说书艺人的生活水平其实是不错的。
可如今,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的兴起,使得陕北说书没了用武之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很多年轻人对陕北说书等传统文化已经无所了解,也不再感兴趣。
曾有人学习郭德纲的德云社,在延安专门租了个大礼堂表演说书,门票只要两元钱,可惜的是只有刚开始的三个月人较满,到后来就生意冷清门可罗雀,说书的经营难以为继了。
7月10日,记者在榆林郊外的常乐堡山寨采访了以说书为生的贺光利、张胜雄师徒俩。
师傅贺光利今年40岁,米脂县李家站乡人,师从同乡冯有社,于1988年开始说书,后由于市场冷淡,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工作。
因为干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又热爱这门艺术,今年贺师傅与徒弟张胜雄重操旧业,每天在农家乐中为食客说上几段,以此谋生。
“我们每月每人能挣4000元左右,生活较以前强多了。
但这也只是夏季,如果是冬季生意也就淡了。
况且不是每个来这里的人都喜欢陕北说书,一般是中老人居多,外地游客不怎么喜欢,他们也听不懂陕北方言。
”贺光利说,语言表达形式的局限是陕北说书流传地相对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北说书的春天能否来到?虽然陕北说书曾一度被冷落,但随着陕北矿产资源的开发,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转而追求传统文化也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陕北民歌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响全国,这说明陕北的文化受人关注。
作为陕北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说书艺术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
在榆林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榆林市将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文化建设“135531”工程,筹措百亿元用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说书,相信也将受到更好地保护与发扬。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宣传方式正在被各个单位所运用。
靖边用陕北说书形式面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家庭创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受到了群众欢迎。
公安榆阳分局用“陕北说书”使群众更好地了解防抢防盗防骗的基本安全常识以及识毒、防毒、拒毒的相关知识,提高了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横山采用“陕北说书”来宣传科学发展观,达到施教于乐、群众易接受的良好效果。
横山县的田间地头、集市庙会成为了“陕北说书”宣讲科学发展观的阵地:“党中央发号召,全党都把科学发展观来践行”。
2011年5月18日,经过五年的筹备,陕北说书研究会在横山县文化馆正式挂牌,入会的说书艺人有榆林、延安两市共193人,而其中横山县就有33个队80多人。
横山县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孟涛说,韩起祥是现代陕北说书的第一代艺人,而以孙旺生、张俊功为代表的第二代说书艺人将陕北说书推向了鼎盛。
第三代传人孙锦福等人作为陕北说书的传承人,对陕北说书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锦福说,陕北说书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得在内容上创新,符合大众的口味才行,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政府的扶持与鼓励。
只有这样,陕北说书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据了解,第一届陕北说书大赛1979年至1980年由韩应莲组织在延安举行:第二届于2006年在定边举行,内蒙、甘肃、庆阳、宁夏等地的说书艺人都参加了比赛,共有146队报名,100队入选。
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是传承、创新陕北说书艺术的一次重要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
本届大赛设西安、延安、榆林三个分赛区,分报名、选拔赛、复赛、决赛四个阶段,从5月下旬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将是陕北说书近年来的一次盛事。
本组稿件文/图记者杨永存实习生刘洋相关链接何为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