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啤酒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啤酒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啤酒市场调查报告目录调查背景介绍 (3)一、调查对象 (3)二、调查方式 (3)调查报告正文 (4)一、中国啤酒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4)二、行业规模及现状 (5)三、影响啤酒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因素 (6)四、主要品牌(对青啤、燕京、雪花市场开拓模式的分析) (10)五、营销环境分析(具体啤酒企业)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如何维持对国际啤酒巨头的本土化竞争优势 (15)七、结论 (16)调查背景介绍一、调查对象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我国啤酒行业增速放缓,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已经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相当。

但啤酒行业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不同地区差异也较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为行业发展前提。

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行业龙头企业占据行业绝对垄断优势,行业集中度逐年集中。

现如今,发达地区啤酒人均消费量已经趋于饱和。

二、调查方式1、上网收集资料2、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3、到附近市场调研收集资料调查报告正文一、中国啤酒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公元前3000年,啤酒发祥于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六世纪初,传入德国,至十一世纪,在德国加入酒花的啤酒面世。

17、18世纪传播世界各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约在公元4000-5000年前,中国也曾有古代啤酒的兴起,甲骨文中有醴字,自古以来是以蘖(ni è)造醴、以曲造酒的。

其中“蘖”就是麦芽,“醴”就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啤酒。

根据文献记载:醴是利用蘖(麦芽)糖化黍米淀粉,经过短时间酿造,带有酒味而不分出渣滓的甜味蘖酒。

醴可能是原始的啤酒,其酒味较用曲制造的发酵酒要薄,而甜味较浓。

以后由于曲酒的出现,人们逐渐喜欢酒精含量较高的曲酒,醴就没有得到发展,而为曲酒所代替,以致这一工艺失传。

中国近代的啤酒业是从西方传入的,据史料记载,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在青岛建立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啤酒生产能力约300吨,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啤酒厂。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啤酒企业几百家,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

回顾中国啤酒工业的百年历程,共经历了萌芽期、调整和发展期、全面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共四个阶段。

二、行业规模及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啤酒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发展至今,我国的啤酒产量和人均消费量均有大幅度提升。

2007年我国全年啤酒产量3931万千升,人均啤酒消费量30升左右。

进入21世纪,各啤酒厂商竞争优势地区逐渐形成,企业要保证业绩继续增长,就必须跳出优势地区,抢占市场份额。

这样,行业进入了激烈竞争阶段,行业增速也有了放缓的迹象。

2005年-2007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8.59%,啤酒人均消费量基本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持平。

我国啤酒消费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增长缓慢,而在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如东欧和中国的啤酒需求量和产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2007年世界啤酒产量约为15730万千升,其中欧洲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耗地区,西欧啤酒年产量约为3000万千升,人均消费量127升,美国啤酒年产量约为2300万千升,人均消费量77升,日本啤酒产量710万千升,人均消费量85.7升,而俄罗斯、拉美人均啤酒消费量在30-40升。

我国2007年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在30升左右,虽然已经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但比照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我国啤酒消费存在着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路径基本与世界啤酒的发展路径基本一致,就是从也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过渡。

使在啤酒行业最发达的山东地区也是即如此,如:青岛人均消费量150升左右,济南人均消费量38升左右,山东其他地区平均28升左右。

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为啤酒企业提供了区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以及行业增长的空间。

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是各对啤酒企业战略部署的重点。

三、影响啤酒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因素及影响1、政治法律环境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

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

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

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

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

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

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

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

根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2015年规划,我国对啤酒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内容包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创立世界名牌;重点发展口味纯正、醇厚的高档啤酒;逐步提高国产啤酒在高档消费市场中的比例,继续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后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纯生啤酒,2015年纯生啤酒占啤酒总产量要达到20%以上;发展中国的大麦基地,扩大国产大麦的使用量。

国家的宏观政策:国家降息的目的主要是刺激消费,这对啤酒销售来说更是一个契机。

由此看来,金融危机、降息以及看似与啤酒业发展不相关的政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啤酒业的发展。

2、经济环境GDP及居民消费增长:GDP与居民的消费的增长肯定会拉动消费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优势:啤酒主要产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

经济优势是这些地区的啤酒消费量高速增加。

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经济危机以来在国际大麦出口锐减的同时,中国啤酒行业对大麦的需求却在增加。

经过连番的并购、扩张,中国啤酒行业已经连续多年维持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大麦进口国。

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发展速度仍高达15%。

然而,对啤酒大麦需求巨大的中国却并非大麦的传统种植国家。

大麦上涨导致啤酒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作物展望和粮食状况报告》指出,预计2009年—201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22.08亿吨,比上一年度减少 3.4%。

3、技术环境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

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

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

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

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

将营销治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治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治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

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由制造商——消费者;而忽视了反向流:消费者——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

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

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

4、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一种快速消费产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

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全国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

随着中国政府“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

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06年则攀升为23。

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四、主要品牌(对青啤、燕京、雪花市场开拓模式的分析)(一)青啤的市场开拓模式:“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

通过低成本扩张,近年来,青啤以小的代价并购了一大批严重亏损的小型啤酒企业。

为此,许多人担心青啤收购了一批“垃圾企业”,将青啤这个世界名牌拖垮。

但2003年上半年,青岛啤酒集团效益大幅增长,产销量突破12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0%,利税增长了82%。

这其中60%的利润来自于青啤并购的38家企业。

截止目前,青啤兼并的近40家企业,除三四家处在必要的调整期外,其余全部赢利,这表明,青啤“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战略已获得了成功,也以实践证明了青啤的扩张之路的正确性。

预计青啤今年产销量将突破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将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1998年,组织召开了青岛啤酒“大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确立了以“名牌带动”式资产重组为核心的“大名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青岛啤酒的品牌、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优势,走上了低成本扩张的规模经济之路。

“低成本扩张”的做法,青啤公司在发展扩张方面,早在1994年、1995年就有过尝试,先后收购了扬州啤酒厂和西安汉斯啤酒厂,但由于当时经验、管理、技术、外部环境等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