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食-吞咽障碍的评定与

摄食-吞咽障碍的评定与


颈部听诊法
• 1、在听诊前尽可能让患者咳出口腔内或咽喉 内的唾液或痰(必要使用吸引器)。 • 2、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吞咽1- 5ml的水。 • 3、把听诊器放于颈部,听取吞咽音。 • 4、吞咽后,让患者呼气,听取呼气音。
摄食过程评定
• 先行期:意识状态,又无高级脑功能障碍影响、食速、 食欲。 • 准备期:开口、闭唇、摄食、食物从口中洒落,舌部 运动(前后、上下、左右)、下颌(上下、旋转)、 咀嚼运动、进食方式变化。 • 口腔期:吞送(量、方式、所需时间)、口腔内残留。 • 咽部期:喉部运动、噎食、咽部不适感、咽部残留感、 声音变化、痰量有无增加。 • 食管期:胸口憋闷、吞入食物逆流。
康复训练 1)基础训练(间接训练) 2)摄食训练(直接训练) 外科手术治疗 1)误咽机能改善手术 2)误咽防止手术 药物治疗(目前不明?)
摄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间接训练 (基础训练): 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训练 直接训练(摄食训练): 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 偿手段的训练。
摄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摄食-吞咽障碍训练
2)颈部放松
头部和躯干的过度紧张会妨碍舌部及口腔 周围肌肉的运动,降低吞咽控制能力及咳出误 咽物的能力。在训练前和进食前放松颈部,可 防止误咽。 方法:前后左右放松颈部,或颈部左右旋 转运动以及做提肩、沉肩运动,重复此运动。
摄食-吞咽障碍训练
3)寒冷此激法
(1)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
引发摄食-吞咽障碍的病态分类
1.形态异常 先天性:口唇、腭裂的障碍 后天性:牙齿对合不好、咽喉、食管部的障碍 2.中枢神经、周围神经、骨骼肌的异常 发育障碍:脑瘫、精神发育迟缓等 后天的障碍:脑血管障碍、痴呆、帕金森病、 肌营养不良、脑外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等 3.其他:老化、废用综合征等
摄食-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 • • • -全部经口营养摄取 经口营养为主+非经口营养为辅 非经口营养为主+经口营养为辅 全部为非经口营养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 • • • 全部经口营养摄取 经口营养为主+非经口营养为辅 非经口营养为主+经口营养为辅 全部为非经口营养
间接训练 (基础训练)
1)摄食-吞咽器官(口唇、颊部、舌、软腭部、咀嚼肌、 咽喉肌群等)的训练 2)发声、构音训练 3)诱发吞咽反射训练 4)吞咽模式训练 5)呼吸强化及排痰训练 6)颈部及体干的平衡训练等等
摄食-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间接训练 (基础训练) 1)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 (1)口唇张合
他动运动:训练是辅助患者进行紧闭口唇的训练。当口 轮匝肌肌力增强后,自动运动变为可能。 自动运动: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 习。此时麻痹一策会被拉至健康一侧,患者可用自己 的手保持正常位置。
吞咽障碍的诊断 如患者存在流口水、构音障碍、湿性罗 音、进食呛咳、反复肺部感染、体重下 降、口腔失用、伴有神经病学检查异常 即可诊断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的临床症状
1、吃饭时出现呛咳
2、喉头上举的延迟 3、声音嘶哑 4、痰的性状及量的变化 5、进食内容的变化 6、进食时间延长 7、进食感到疲劳 8、咽喉部异常感
替代营养法
1、末梢静脉营养法 2、中心静脉营养法:适用于高张液的输入 3、经鼻经管营养法 4、间歇口腔食道经管营养法(OE) 5、胃造瘘营养法
摄食-吞咽康复的目标设定
• • • • 全部经口营养摄取 经口营养为主+非经口营养为辅 非经口营养为主+经口营养为辅 全部为非经口营养
摄食-吞咽障碍的治疗
VF检查观察内容
4、有无流入气管内 (1)吞咽前期型 (2)吞咽期型 (3)吞咽后期型 (4)混合型 5、咽喉-食道是否有残留物 (1)梨状窝、喉内造影剂贮留 (2) 轮状咽喉肌松弛不全 6、食道状况 此方法当口腔期及咽喉期有问题时,是一种最确切的方法,但是 由于患者的觉醒程度或疲劳程度不同,检查结果也有差别,检查 的重复性及可靠性也有争议。对于重症及急性期的患者,此方法 不能施行。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吞咽完成后三个条件 (食物在第3个房间内) 1)喉头下降 2)气道开放 3)食道关闭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误咽的三种方式 1)吞咽反射前误咽 2)吞咽反射时误咽 3)吞咽反射后误咽
引发摄食-吞咽障碍的病因
除了器质性吞咽障碍和功能性吞咽障碍 外还存在心理因素的原因 神经性厌食 痴呆、厌食 抑郁症 心身疾病等
评定的目的
• 诊断:是否存在摄食-吞咽障碍 摄食-吞咽障碍的程度/类型 • 危险管理 • 预后预测 • 制定训练方法及确定进食方式
摄食-吞咽障碍的评定
摄食前的评定
首先检查基础疾病、全身状态、意识水平、高级脑功能、摄食吞咽功能。 (1)基础疾病的把握及发生经过:对进行性和非进行性基础及 并采取的康复手段有所不同,要在确认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分析 病态特征,把握发病后经过。 (2)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烧、脱水,有无低营养、呼吸状 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属于适合摄 食状态
摄食-吞咽障碍重症度的判定
无误咽 7 正常范 围 没有问题,没有必要训练
6 5
怪度问 题 口腔问 题
机会误 咽 水分误 咽 食物误 咽 唾液误 咽
直接、间接训练。同时调整食物形态。 问题主要为准备期或口腔期,可直接、间接训 练。同时调整食物形态及进食方法
存在误咽,但如果注意一口量及调整进食姿势 等。可预防水分误咽。直接、间接训练。 即使注意也不能预防水分误咽。但注意调整食 物形态及进食姿势等,可预防食物误咽。直接、 间接训练 即使调整食物形态,也不能预防食物误咽。经 管营养法为主。以间接训练法为主。 即使唾液也经常午宴。持续经管营养法。常常 发生误咽性肺炎。保持口腔清洁重要。直接训 练困难。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 摄食吞咽动作的完成需要以下六个步骤:
(1)食物的认识 (2)食物向口腔内的输送(第1个门 第1个房间) (3)咀嚼与食团的形成(第1个房间) (4)将食团输送到咽喉部(第1个房间 第2个门):口 腔期 (5)通过咽喉部向食管部输送:吞咽反射 (第2个门 第2个房间 第3个门 ):咽-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两个窗户
• 摄食吞咽动作的完成需要以下六个步骤:
(1)食物的认识 (2)食物向口腔内的输送(第1个门 第1个房间) (3)咀嚼与食团的形成(第1个房间) (4)将食团输送到咽喉部(第1个房间 第2个门):口 腔期 (5)通过咽喉部向食管部输送:吞咽反射 (第2个门 第2个房间 第3个门 ):咽喉相 (6)通过食管(第3个房间):食管相
方法: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 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应 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的碰触刺激部位,并 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最好在上、 下午各进行20-30次左右。 当已开始经口腔摄食时,进食前以冷却刺激进行 口腔内清洁,既能提高食块知觉敏感度,又能通过刺 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咽。
VF检查观察内容
1、口腔期状况 (1)口腔内保留 (口舌闭合、造影剂箱咽喉部非随意流动) (2)食块状形成(在舌中央部形成) 2、造影剂从口腔向咽喉部输送 (1)口腔内的异常滞留 (2)颈部异常运动 (3)向鼻腔内逆流 3、观察咽喉 (1)有无咽反射 (2)向咽喉上方、前方移动 (3)通过咽喉部的时间
辅助检查 (1)VE(videoendoscopy)评定法 VE评定法纪电视内窥镜检查法 ,是通过软性内窥镜进 行检查,同时录制并摄影检查情况、评定进食、吞咽 障碍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也可用于有意识障碍的急性期患者,且检查场 所不受限制,可在门诊也可在ICU病房,可重复数次反 复进行。 (2)VF电视荧光镜检查(videofluorognaphy)评定法 VF评定法是使用X线透视装置,让其吞咽被造影剂观 察其从口腔到咽喉、食道移动情况,其评估内容如下 表:
摄食-吞咽障碍的评定 摄食-吞咽功能 摄食-吞咽功能的检查: 饮水测试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 颈部听诊 颈部触诊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 RSST 是一边触摸喉头隆起,一边反 复空吞咽三次,观察吞咽运动时候头上 提情况。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
方法: 1、被检查者原则上应采取坐位,但是如不能采取坐位,半坐位 也行。 2、检查者将手指放在被检查者的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 反复吞咽,喉结及舌骨随着吞咽运动,越过手指,向前上方移动 再复位,确认这种上下运动的强度及距离。 当口腔干燥不能吞咽时 ,可用1毫升水湿润舌头。如30秒以 内能空吞咽0-1次,说明进食有问题。此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器具, 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即经济又安全。
分别为与鼻腔相通及与气管相同的入口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 • • •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二者均与延髓中枢有密切的关系 吞咽在吸气的终末相或呼气的初期相完 成 吞咽的瞬间呼吸停止 吞咽完成后为呼气相
摄食-吞咽功能的发生机制
吞咽反射时的三个条件 (食物通过3个门进入第3个房间) 1)喉头上举 2)气道关闭 3)食道开放
摄食-吞咽障碍训练
1)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 (3)舌部运动
舌伸展不充分时,用纱布轻轻包住舌尖用力向外 拉,然后让患者往后收缩舌部,使舌部前后运动。拉 出动作有困难时,用茶匙凸面压迫舌背使舌平展,可 使舌一点点向外伸出。 舌尖运动不良时,边用茶匙凹面压迫舌部侧前方, 边交互进行左右运动训练。舌部能够进行自动运动后, 进行舌尖触及口角、挤压脸颊内部使之膨胀等训练。
存在误 咽
4
3
2
1
吞咽障碍治疗的顺序
有进食困难时,应即行间歇口腔食道经管营 养法(OE法)这既是一种进食的代偿手段,又 是一种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由于自己有吞咽 管子的动作,具有改善机能障碍的作用,因此 也是改善机能障碍水平的方法之一。鼻饲不宜 长期使用,因为管子存在于咽喉部,可引起咽 反射减弱,反而对吞咽机能改善其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