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社会状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

因而,它为语言中“禁忌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禁忌语的形成和演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禁忌语的起源和发展
Taboo一词源出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

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aptain JamesCook, 1728-1779)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时,来到了汤加(Tonga)群岛。

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例如某些东西只许神、国王、僧侣、酋长等特定人物使用,而不许一般人使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不可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避讳的,凡被视为神圣或污秽之称无一不在禁忌这列。

谁犯了禁忌谁就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禁忌为tabu。

实际上在汤加语即玻利尼亚语中tabu并不直接表示“禁忌”,它的原义是“神圣的”。

库克和其后的探险家把tabu一词带回英国,使它成了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此后, tabu还进入了其他语言之中,成为一个国际性词语。

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tabu外,一般多作taboo。

此类禁忌现象并非汤加群岛所特有,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现象存在。

据说库克船长后来在夏威夷群岛正是因为犯了当地禁忌而遭土人杀害的。

反映在语言上的禁忌即语言的禁忌现象,则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表示死亡、灾难的字眼,以免招来灾祸。

这些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敬而远之”的字眼,就是最早的禁忌语。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述,尽量避免对他人心理、情感的伤害,许多的禁忌语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禁忌语的发展。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
由于禁忌语表示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所以,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大多运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禁忌语,以免造成读者或听者感到被伤害或被冒犯而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最常见的是对“死”的禁忌。

在中国,在老人面前谈其死后的事决不能说“您如果死了以后如何如何”,而应当说“您百年之后如何如何”。

古代人认为人的生命极限是一百年,所以用“百年之后”代替死字。

其它如“崩(帝王用)、薨(诸侯用)、不禄(大夫用)、去世、仙逝、作古、牺牲、长眠、走了、不在了、永别了”等等都是“死”这一共同现象在不同情境中的委婉语,与此有关的事物也有委婉语,如棺材叫“寿材、寿木”,死人穿的衣服叫“寿衣、装老衣”。

在英语里,代替“die”的词语或词组不下几十个:pass away,breathe ones' last ,go to a betterworld,bewith god 等。

一般说来,禁忌语在英语中主要涉及四个主要方面,因而,英语委婉语也主要运用在这四个主要方面。

下面我们逐一对之进行分析:
1.人们在言谈或行为时,绝不会对其祟拜、敬仰的伟人、宗教圣人、偶像等直呼其名。

例如,英国国民不会把他们的女王叫做“玛丽一世”或“伊丽莎白二世”,他们会恭敬地称之为“Her Sovereign”或者“Her Majesty”。

还有象“christ,God, Jesus”等有关宗教的词语,只能用在正式的语言交际中,否则随意使用这些词语会使他人感到震惊和不满。

2.在文明社会里,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一般讳谈有关人体生理、“排泄”等词句,这是禁忌语的一部分。

所以,有关“大小便”,英语里也有丰富的委婉语。

较为直接一点,人们可以说“上厕所”、去“洗手间”,还可以较为含蓄地称之为“do ones' business”,更为滑稽的是,还有人把它叫做“响应大自然的号召”。

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厕所”的委婉语也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可以
把“男厕所”叫做“Gents'. the john.WC”或“洗手间”,而“女厕所”的别名也不少:Mrs. Jones, Ladies'或“化妆室”等等。

3.一般说来,在原始社会之后的任何社会中,人们对“性”都是十分尴尬的。

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也避免提到“性”。

美国,可谓发达开放的国家,色情电影虽然充斥市场,然而人们却称“黄色电影”或“成人电影”。

许多有关“性”的词语听起来确实很刺耳,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明文禁止新闻界使用这些词语。

4.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尽量不提疾病、不幸、经济窘迫、犯罪等方面令人不悦或使人尴尬的词句,但是这些正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因而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所以,大量委婉语用来代替这方面的禁忌语。

例如,作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当然是很丢脸的事,为了避免伤害感情,人们可以用含蓄的语言来介绍:“他如今口袋空空”或“他现在有些经济上的困难”。

这样一来,似乎说话者、听者以及“他”本人都不是那么尴尬了。

三、半禁忌语
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表达方式,再加上词汇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人类语言显得更加微妙多变。

虽然,禁忌语涉及面积广,但它毕竟是英语词汇中的最小部分。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禁忌语都有与之对应的委婉语,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禁忌语都必须由委婉语所代替。

相反,在实际的语言交际环境中,禁忌语的运用是很灵活的。

在一些语境中,我们有意识地直接运用禁忌语,以达到特殊目的。

这一部分禁忌语被称为“半禁忌语”,也就是说禁忌语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转化成了———“半禁忌语”。

下面分段简要说明半禁忌语运用的几个
主要方面:
1.具有特定职业和身份的人,在其职业行为中,必须使用“半禁忌语”。

例如,在英语里,人们闲谈时,通常不直接说某人得了“肺结核”、“心脏病”、“痤疮”,而分别代之以“Lung affliction”、“heart trouble”、“problem skin”。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但是医生在给病人写诊断书的时候,绝不会象人们闲谈中那样,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用委婉代替这些病名。

因为医生的职业要求他必须直接准确地判断并直接表达病人的病情,而绝不会有人责怪医生的“直言不讳”。

2.有时,语言的运用者为了着重表达其情感倾向,也特意使用禁忌语。

前面提到过的禁忌语“死”,如果用于“这个坏蛋死了”,我们会毫不含糊。

因为,这样更能表达人们对“坏蛋”的痛恨之情。

3.诅咒语和“脏话”是禁忌语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很少用的词汇。

但在语言交际冲突中,人们却一改常态,用“脏话”来回敬对方。

此时禁忌语则成了这种特定语言交际环境中一“有力武器”。

因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就是侮辱和伤害他人。

这样,被语言使用者有意选用的禁忌语也叫做“半禁忌语”。

另外,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半禁忌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适当地运用禁忌语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一。

许多作家在剧本、小说中,有意识地使用禁忌语,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真实。

这也是禁忌语在语言交际中的妙处。

四、准禁忌语
无论在何种语言的词汇中,禁忌语都只占极小的一部分。

但是非禁忌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转化成禁忌语。

某些非禁忌语,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被人们所避讳。

这些非禁忌语,在这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禁忌语,我们称之为“准禁忌语”例如,张三的亲人由于家中失火不幸遇难,这使得张三悲痛欲绝,因而在很长时间内他对“火”字很敏感,一提到“火”,他便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人们在与之交谈时,都尽量避免提及“火”字。

我们都知道,“火”是非禁忌语,在一般情况下可随意使用,但由于这样的特定情况,“火”导致了人死亡,它便象表示疾病、灾难的禁忌语一样,在一定时刻被某些人避而不用了。

禁忌语在语言中是有限的,但是禁忌现象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却是相当普遍的,它是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交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禁忌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为禁忌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只是一些粗浅的尝试,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大家的高深见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