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样点的设置

采样点的设置


(四)回用水标准
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
生活杂水水质标准(CJ25.1-89)
水污染监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本节内容:
1)水样的类型;
2)掌握地面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 用及水流量测量;
3)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
4)其中要求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是: 地面水的采集 方法和采样器, 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 综合水样,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与加入化学试剂的保 存方法。
背景断面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有代表性, 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 分布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 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 点。
(2)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 游。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 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湖泊 、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 入口处。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 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 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无急流浅滩处。 (5)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 显岸边标志。
(二)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
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取自江、河、湖的地表 水)、井水及深井水。饮用水的标准是以维
护人的健康为基本点的,不存在自净,因此
没有COD及BOD指标。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 –1996)
适用于排放污水和废水的一切企事业单位 1、标准分级 本标准按地面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对地面 水水域和城市下水道排放的污水分别执行一 、二、三级标 准。 2、标准值 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分为二类: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 环境或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符合 表1-6(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容许排 放浓度,P18)的规定。第二类污染物,指其长远影响小于 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符合表1-7(第二 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P19-22)的规定
第3章 水和污水监测
目的与要求
1) 清楚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监测的对象、目 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 掌握水质在物理性质、金属化合物和非金 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监测的项目及监测方法;
3) 掌握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水样采集保存和
预处理以及底质监测。
水质监测项目及水质标准
本节内容: 1)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 2)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 3)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进出湖、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 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辅射线上设 置弧形监测断面。 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 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4)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等设置监测垂线。
5)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
已建的4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监测项目的(monitoring items)确定 1、确定监测项目的依据
2、地表水监测项目:
3、工业废水监测项目:
•4、生活污水监测项目 COD、BOD、悬浮 物、 NH3-N、总 N、总 P、阴离子洗涤剂、细 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5、医院污水监测项目: PH、色度、浊度、悬浮物、余氯、 COD、 BOD、致病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6、海水监测项目
(2)水质污染类型
(3)水体自净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
释,随后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
化,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 质的变化。
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水质监测的对象
2、水质监测的目的
1)地表水及地下水——经常性监测
2)生产和生活过程——监视性监测
3)事故监测——应急监测
4)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
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如饮用水源分布
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 用计划等。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水文实测资料、水环境研
究成果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1、监测断面设置 (1)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2)湖泊(水库)监测断面设置 (3)地下水采样点的布设 (4)工业废水采样点的布设 (5)城市污水采样点的布设 2、采样位置的确定 (1)采样垂线的设置 (2)采样点的设置
2、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基础资料收集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三)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的确定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进度计划
(一)基础资料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
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 史上的水情;河宽、河监测断面上采样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污染带。对有 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2)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 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3)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量的断面,必须按 本规定设置采样垂线。
采样点的设置
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应进行科学地 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 达出来。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 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贯穿监测工作 的全过程。实施进度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 安排,要切实可行,使各环节工作有序、协调地 进行。
3、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二)采样点的设置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表3-4常用水质监测方法测定项目
表3-5水污染可连续自动监测的项目及方法
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1、污染物的形态: 化学状态、价态、异构状态 2、形态分析方法: 直接测定法; 分离测定法; 理论计算法
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环境水质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排放标 准)两大类。 环境水质标准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2002)及密切相关并派生出来的标准, 有饮用水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用水 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排放标准有污水综合排 放标准(GB 8978 –88)及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等。
4)水质标准
5)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水资源及水污染
1、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
2、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
(1)污染源 自然:氟化钙(萤石),会引起水体中氟含 量增加,饮用此水会出现氟中毒现象。 黄曲霉素等。 非自然: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污染源。 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其他废弃 物等。
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AES)法等。其中,化学法(重量法、容 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目前在国内外水质常规 监测中还普遍被采用,占测定方法总数的50%
以上(见表4-3)。各种方法测定的组分列于表4-4。
水污染可连续自动监测的项目及方法见表4-5
表3-3各类分析方法在水质监测中所占比重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1)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 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 以往的监测资料。
(2)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 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 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 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 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 水污染现状。
(3)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 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4)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 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 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 地质单元。
(二)采样点的设置
1、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 设在污染区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在垂直于地下 水流方向的上方设置。 2、监测井的布设 1)点状污染区(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 渗透小的地区形成的),监测井设在距污染源最近的地 方。 2)块状污染区(污灌区、污养区及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 区),监测井设在地下水流向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 3)条(带)状污染区(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 含水层渗透大地区及沿河、渠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宜用网格布点法设置监测井。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 0.3~0.5m处采样。
3)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3次。 4)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潮汐河流:全年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 2
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当在当
天涨潮、退潮时采样,并分别加以测定。涨潮水
样应当在各断面涨平时采样,退潮时也应在各断 面退平时采样,若无条件,小潮期可不采样。
(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 用功能的地面水水域。 1、水域功能分类 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 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 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同一水域兼有许多类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有季节性功能的,可分季节划分类别。
2、水质要求:
(1)不得用瞬时一次监测值使用本标准。 (2)标准值单项超标,即表明使用功能不能保 证。危害程度应参考背景值及水生生物调查数据、 硬度修正方程及有关基准资料综合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