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论语》孔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论语》孔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论语》看孔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平等中的首席”唐颖刚前言:价值观多元化正冲击着社会人际关系的原态,即便纯洁如师生关系也未能幸免。

常有“生不生,师不师”之事见诸网端报头,触目惊心者有之,令人发指者亦有之,一时间惊涛骇浪,口诛笔伐。

或以为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不公或误解,其实这是人们价值观体系崩溃时痛苦心情的正常发泄。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良好的?又该怎样去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呢?本文辑《论语》中孔子言行,参阅前贤考注,以故事汇的形式,分“平等中的首席”、“有爱与表扬”、“批评的艺术”三部分来展现孔子与群弟子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的构建。

如能略窥圣人教育艺术之万一,又能予我辈以点滴启迪,善莫大焉。

关键词:《论语》良好师生关系构建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在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因其可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结果,无疑成为最重要的一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所谓“尊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是也;反之亦然。

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

儒家也讲求“修身以正已,修已以正人”。

基于此,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在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老师的做法。

向古人借智慧,本文主要通过教育家孔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来探究师生关系构建的艺术。

什么样的关系才是良好的?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和意见,是检验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的重要手段。

孔子在其生活的时代里就有了“圣”与“仁”的美誉,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明星。

大明星大都处在聚光灯炽烤之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难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圣贤如孔子也莫能外。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较集中的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訾诟。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州仇)对孔子就很不以为然。

一次他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仲尼更贤能。

”当鲁国的另一个大夫子服景伯将叔孙武叔的话告诉子贡的时候,作为孔子学生的子贡并没有因为别人夸奖自己比老师还厉害就沾沾自喜,而是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可以看清里面的一切;老师家的围墙却有万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

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

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子张篇第十九·23》)还有一次,也是这个叔孙武叔干脆就毁谤起孔子来,也是这个子贡就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我的老师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

我老师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子张篇第十九·24》)不独叔孙武叔,还有一个叫陈子禽也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孔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干脆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我的老师的高是不可及的,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我老师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我的老师活着是十分荣耀的,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子张篇第十九·25》)师生关系怎样才算是良好,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这些都应该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

其实,《论语》中能表现孔子与其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案例很多,上述三例单就尊师一点,也算是典型。

在孔门中,按孔子的标准来评判,子贡并不是最优秀的。

通观《论语》,也并不见得孔子对子贡同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就是这样的子贡,却总能自觉地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威信,且都是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

孔老师在他的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当令人羡慕的。

那么,孔子是怎样把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起来的呢?平等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要不要、能不能、有没有与学生平等相处,可以说老师的取向直接决定了师生关系构建的走向。

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要构建健康的、良好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没落了的贵族依然是贵族,孔子就是。

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现在对封建秩序的维护上,等级观念是很深的,《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就是两个对立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篇第十二·11》)那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

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倡的是大众教育,这与他在政治上的做法正好相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第十七·2》),表现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学生个体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差别,但作为人本身却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我们来看孔子是怎样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的。

一、有教无类也是师生平等的一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有教无类”。

既然是“有教无类”,就意味着不管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

面对所有学生,孔老师均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心态之端正真能让今天某些老师汗颜,最能印证这一点的有二:先说颜渊,此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篇第六·11》),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穷得快吃手指头了。

但就是这个穷颜渊,却是七十二贤之首、“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篇第五·9》)的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老师都是很喜欢的,这是师之常情,不难理解。

但颜渊死后,孔圣人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直呼老天爷收了他的老命(《先进篇第十一·9》)就未免有点过了。

那悲伤程度即便是亲儿子孔鲤死时也没这样。

小颜同学死后很久,孔老师还念念不忘,时不时叨上几句他的优秀来刺激别人。

可见孔老师对这位穷学生的喜爱。

再说奇人公冶长。

此人之奇倒不独他懂鸟语,更奇的是他贫穷自私抠门得连畜牲都敢骗,你不抓狂都不行。

但更奇葩的还是他的圣人老师孔子,竟然就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这位当时还犯罪在押的怪胎学生,并且还开解其他人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公冶长虽然在监狱里,但那不是他的过错啊”(《公冶长篇第五·1》)。

按今人的说法就是老人家也不知用了什么“降龙十八掌”,居然就治服了自己的老婆让她答应了这件事,唯一的解释就是孔师娘也是一活宝或儒教痴迷者。

孔老师一人身兼数职。

老人家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兼着招生办主任。

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手段辅助的情况下,一生招了三千多学生,业绩也够辉煌的了。

事实上,孔门弟子身份极为复杂,除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等少数人是贵族外,大多数都是来自社会中下层的贫困生。

如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

学生年龄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年龄只比孔子小几岁,另外一些学生比孔子小四五十岁。

父子同学的奇观也不是没有,曾参和父亲曾晳就是孔门师兄弟。

但我们既未见孔老师嫌贫爱富,也未见他乐贫仇富。

虽然孔子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第八·9》)的言论,但那是指行政管理而不是指教育。

也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言论,但那是指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思想。

有无类就是一种平等!二、人格上要与每一个学生平等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要求教师不用知识作筹码,奇货可居,卖方市场,对学生指手画脚。

用孔子的学生们的话来说就是“循循然善诱之”(《子罕第九·11》)。

人格平等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师生平等讨论,老师不以自己为全知全能,不搞一言堂。

孔子时代还没有班级教学,当然也没有所谓的课堂教学规范。

这为师生之间的平等讨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论语·公冶长第五·26》“颜渊季路侍章”记载,当天颜渊和子路正好在孔老师身边,孔老师温婉地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当两个学生先后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时,子路就说“我也希望听到老师你的志向”。

多么和谐的教学啊!没有平等的人格,何来师生平等的交流?何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也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典型案例。

三、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

师生平等的另一个体现就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

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师生情感建立的基础。

教师的冷漠,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你不重要!”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致命的!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

这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关注上,更是以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反应。

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麻木不仁。

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性格十分鲜明可爱的一个。

其性格外向,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属冲动型选手,为此还没少招孔老师批评。

但就是这个忠诚的、粗线条的、最易为老师忽视其感受的子路,孔子同样十分在意他的内心感受。

作为学生敢给老师甩脸子的,子路同学实在是千古第一人!有一次,大明星孔子因为不得已而会见了另一个大明星南子。

大明星会见大明星已经可以上八卦周刊了,更何况会见的还是女明星,而且还偏偏是个超级绯闻女明星,难免就有点让人浮想联翩。

当孔子回来的时候,子路同学很没给老师面子,一声不吭,脸拉得老长。

当事男明星辩解道“我要是做了那种见不得人的事,就让老天爷来惩罚我吧!就让老天爷来惩罚吧!”学生把老师急得指天划地赌咒,这种喜剧效果如果没有孔老师对子路同学内心感受的十分重视恐怕也不会产生。

试想,如果孔子装着视而不见或简单地说“小娃儿懂什么,一边玩去?”,子路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吗?孔子如果真这样做,那也就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对老师绝对忠诚的子路了!(《雍也篇第六·28》)3、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及时致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即使圣贤如孔子,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我辈凡夫俗子?孔子也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篇第十五·30》)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向学生致歉,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更会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作为坚定的封建卫道者,按说孔子在面对制度上不致犯什么错误吧?但就是这个孔子有一次在这上面就着实摔了个大跟头,真可谓八十老太倒绷孩儿!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这天孔老师心血来潮带了几个小同学到武城去。

武城是一个小地方,孔老师的学生言偃(子游)在这个地方做城宰(相当于县长),也可以认为孔老师检查工作来了。

到了武城,在言同学的陪同下东走走西看看。

忽然一阵琴瑟伴奏下的歌唱声飘进了老人家耳朵,老人家忍不住笑道:“杀鸡何必用宰年的刀呢?”言下之意就是言同学你可真行啊,治理武城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也用得着这般折腾?列位可知,乐作为当时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乐教是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规定下来的。

在信息通讯极不发达的孔子时代,音乐承担着移风易俗、教化民众、引导舆论之重任,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报刊杂志、新闻媒体。

孔老师对这些应该比对自己有几根手指几根脚指更清楚,这一乌龙确实摆大了!言偃也没给老师面子,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贵族统治阶层)学习了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乐就易于使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