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

2011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

著作权说明:本报告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所著,研究观点仅代表著作者,不代表第三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

致谢:首先感谢委托方及资助方——第三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两家轮值主席单位。

组委会始终大力支持、协调研究工作的开展,在为研究提供了很多积极性、建设性参考意见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第三方开展研究的独立性,这点难能可贵。

研究工作得到了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四川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深圳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及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的大力支持。

这里对他们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调研和访谈的案例来源于多家全国不同地区的非公募基金会,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谢谢他们的支持、配合与分享。

过去的两年中,有59家北京市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参加了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基金会评估,我们作为基金会评估的执行团队与这些基金会进行了深度交流接触,得到了许多非公募基金会的基础性信息,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中有少部分数据便来源于他们,在此表示感谢。

此外,研究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基金会从业人员、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及MPA 学生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帮助,这里一并感谢他们。

目录序言 (6)一、研究背景 (6)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7)第一章、2010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现状 (8)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分析 (8)二、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资产状况 (12)三、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收入状况 (16)四、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支出状况 (21)五、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专职人员状况 (25)六、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地区特点 (27)章节小结 (28)第二章、2005-2010: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状况 (29)一、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变化 (29)二、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的变化 (29)三、非公募基金会资产变化情况 (30)四、非公募基金会各类收入变化情况 (34)五、非公募基金会各类支出变化情况 (35)六、非公募基金会工作团队的变化 (37)七、不同非公募基金会的变化趋势与特点 (38)章节小结 (42)第三章、不同主导力量进入非公募基金会领域 (43)一、四种不同主导力量 (43)二、不同力量主导下非公募基金会的差异 (45)章节小结 (50)第四章、非公募领域面临的挑战 (51)一、社会选择机制尚位于初步的阶段 (51)二、非公募领域:需要公益性鉴证机制 (52)三、非公募领域:需要专业性的提升平台 (53)章节小结 (55)图目录 (56)表目录 (57)序言一、研究背景2004年6月颁布执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打开了民间资本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大门。

此后的短短几年,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大量涌现,从2005年的253家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279家1,成为社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筹集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方面显示出了强大活力和发展潜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志于追求机构卓越和行业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于2009年自愿发起了一个非正式网络——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以下简称“非公募论坛”)。

论坛的宗旨是加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和公益行业的发展。

论坛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并接受公众、企业和其他社会部门的监督。

论坛每年召开一届年会和若干次沙龙,探讨非公募基金会规范发展的策略,建立非公募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媒体、政府等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渠道。

同时,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还发布《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年度报告》展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现状,推广非公募基金会运作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传递非公募基金会的呼声和诉求。

2009年,第一届非公募论坛发布《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2008》,报告呈现了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制度困境及前景展望,主要用到的支持性数据为2005年-2008年在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年检基本数据。

这是第一份关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报告,让公众对非公募基金会有了基本的了解,提升了整个行业在公众中的认知程度。

2010年,第二届非公募论坛发布《2009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非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研究》,报告聚焦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问题,通过对国内18家非公募基金会的分析及研究,展示非公募基金会在机构内部治理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1年,第三届非公募论坛报告将聚焦于三个方面: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社会无法确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与格局。

第一届非公募论坛报告中,除了全国各地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数据外,主要用2005年到2008年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第二届非公募论坛报告并未涉及非公募基金会现状描述。

一些相关的研究也受限于方便抽样和目的性抽样带来的数据局限性。

本次研究首先将焦点关注于全国基金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尤其是2010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现状,采用对全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全国各地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资产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等的实际状况呈现出来。

二、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变化发展趋势。

研究同时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至今,非公募基金会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状况,主要从数量、资产变化情况、收支变化情况、工作团队及基金会类型特点上进行描述分析与解读。

三、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挑战。

在前两部分的内容基础上,看一下不同背景的主导力量进入非公募基金会领域的情景及目前非公募基金会社会环境的现状,提出非公募基金会可能或已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中国基金会中心网2011年10月13日数据2英文名称为China Private Foundation Forum(CPFF)最后,对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这些挑战进行解读并提出建设性看法。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本研究主要采用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基金会基本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呈现其基本状况。

同时辅助质的研究方法对案例进行定性分析,对非公募基金会现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本研究所收集的资料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统计数据(1)2010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数据该数据包含全部参加全国各级登记管理机关2010年年检的非公募基金会,涉及在民政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及新疆建设兵团登记参检的1065家非公募基金会。

(2)2005-2010在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年检数据该数据为历年民政部登记参检的非公募基金会,其中2005年17家、2006年20家、2007年29家、2008年39家、2009年48家、2010年52家。

(3)2010年及2011年北京市基金会评估数据该数据为两年来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在评估过程中收集的第一手数据,共59家在北京市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

2、案例资料(1)各地登记管理机关访谈包括民政部,北京市、四川省及深圳市登记管理机关的访谈材料。

(2)各地基金会调研访谈资料涉及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及四川省共12家非公募基金会。

(3)北京市基金会评估资料涉及北京市登记的59家非公募基金会资料,部分使用。

3、文献资料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及研究的文献。

第一章、2010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现状这一章主要呈现截至2010年底全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现状,主要包括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资产状况、收入支出情况及人员情况,通过这些基本信息从一个全局性的视角,展现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整体格局。

这部分所使用的数据为全国1065家参加2010年年检的非公募基金会基本数据。

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分析1、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增长趋势图1、全国基金会数量增长趋势注:2004年之前没有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之分。

该表2009年及之前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网,2010年数据来源于民政部2010年全国基金会年检数据,2011年的实时数据来源于基金会中心网。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实时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13日,全国的基金会数量为2457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178家,非公募基金会1279家。

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并呈现一个稳定的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基金会数量从2004年开始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增长过程,2004年全国基金会总数为954家,截止到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2457家,7年时间共增加了1503家基金会,其中的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非公募基金会。

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辟了民间资本进入基金会领域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通道,此前基金会并无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之分。

《条例》出台后对基金会进行了重新划分,将2004年之前成立的少数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机构以及个别以人名命名的基金会归为公募基金会,大部分基金会属于公募基金会。

2005年非公募基金会只有253家,数量远远少于公募基金会。

而到2011年,非公募基金会已经达到了1279家,增加了1026家。

而公募基金会从2005年的721家到2011年1178家,只增长了457家。

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速度之快。

虽然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迅速,但在资金规模上与公募基金会还有一定的差距。

截至2010年底,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在数量上基本持平,但从原始基金数额上比较,公募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的1.31倍;总资产方面,公募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总资产的1.79倍。

在收入与支出方面,两者的差距更为明显,公募基金会的总收入是非公募基金会总收入的2.65倍,公募基金会的总支出为非公募基金会的4.22倍。

表1、2010年全国基金会年检情况(资金单位:万元3)206个、支出数据缺失值259个。

收入、支出缺失值多为当年新注册或待撤销的基金会产生。

2、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分布根据各级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上报的2010年基金会年检数据(图2),截止到2010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为1065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各省和直辖市数量较多,其中江苏176家、北京116家、广东105家、福建93家、浙江75家位列非公募基金会数量的前五。

而中西部地区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较少,青海、新疆、甘肃、新疆、西藏、贵州等省份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仅为个位数。

此外,可以从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占基金会总数量的比例来分析各省市非公募基金会发育的状况(图3)。

首先来观察公募及非公募基金会总数位居前列的几个省份:江苏、广东、浙江、北京、民政部、湖南、福建,其中福建的非公募基金会比例最高,达到了83%;其次是北京,达到77.3%;江苏、广东也都在50%以上,超过了公募基金会的比例。

而民政部和浙江的非公募基金会比例较低,分别为38.8%和3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