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

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

中央财经大学二○○九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行政环境2.行政组织结构3.行政沟通4.政府绩效管理5.公共危机二、简述题(每题l 0分,共40分)1.行政领导能力素质的内容有哪些?2.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什么?3.政策评估的类型有哪些?4.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联系我国政府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论述当代中国行政伦理规范的内容。

2.试论行政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参考答案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行政环境答: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1)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2)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某种因素或条件之所以成为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①必须处于行政系统界线之外;②必须与行政系统相关联。

行政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一般可以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行政组织结构答: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

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

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其特点是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即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亦即同级机关和每级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组合方式。

3.行政沟通答: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

沟通是与行政过程紧紧相伴的行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共性的东西。

政治学家们指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的沟通网络,可被称为“政府的神经”,并指出整个政治学的内容都可从交流出发,据信息以及产生信息和决定其影响力的因素来重新认识。

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1)沟通主体:行政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个人;(2)沟通内容:行政信息;(3)沟通渠道:质量与选择(4)沟通效果:沟通质量的体现行政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行政沟通的方式分为三种:①以视为媒介的沟通;②以听为媒介的沟通;③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

行政沟通的作用:通过行政沟通,①有利于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②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③有利于鼓励行政人员参与管理,改善人际关系。

4.政府绩效管理答: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取得的成绩和效益。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的系统过程,强调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形成组织目标,并推动团队和个人达成目标。

总的来说,政府绩效管理是由收集绩效信息、确定绩效目标、划分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改进绩效等流程构成的行为体系,它既包括对政府绩效创造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对政府绩效结果的评估;既包括对公务员个人的考核,也包括对政府组织绩效的考核。

绩效管理活动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是持续提高政府绩效、不断促进管理创新的动因。

政府绩效管理的意义在于:①绩效管理为公共管理新模式提供了支撑②绩效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形成竞争机制③绩效管理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5.公共危机答: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危机的种类很多,一般而言,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危机,只要涉及较大规模的公众利益,需要国家公共部门介入处理,便可划入公共危机范畴。

它可以是人为因素诱发的,也可以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可以是生产性危机,也可以是自然性危机,如“非典”、禽流感等流行疾病。

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二、简述题(每题l 0分,共40分)1.行政领导能力素质的内容有哪些?答: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

而行政领导作为领导的一种,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行政领导者素质作为行政领导的重要方面,具有双重含义:①是指内在素质,即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形成的本质性能力,亦即领导能力。

它们是领导者任职的内在根据和条件,统称为领导者素质。

②是指这些要素和能力的发展程度或实际水平。

亦即,领导者素质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用以描述和揭示现实领导者的实际状态、水平。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说来,行政领导能力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1)政治素质这是社会主义行政领导干部特别要强调的素质。

具体内容包括:①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集中的体现,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级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方针政策,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③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行政领导者握有权力,由于不良思想的影响和社会主义体制不够完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修养,弘扬正气,抵制各种诱惑。

(2)知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

现代行政领导者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也要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领导与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领导知识的“双内行”,从而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要求,做到博与专的统一。

(3)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的发挥和运用。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①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领导者多从事非常规性的面向未来的工作,创新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的素质要求,其具体内容有:a.洞察力。

这是敏锐、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直觉能力。

勤于实践和思考,有助于锻炼这种能力。

b.预见力。

这是超前地把握事态发展的预见力,它以对事物发展的正确认识和对现实性与可能性关系的辩证分析为基础。

c.决断力。

这是迅速做出选择,形成方案的意志力。

缺乏果断的意志就不可能有任何创新。

d.推动力。

这是激励下级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

通常表现为领导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

e.应变力。

这是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善于随机处置的快速反应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

②综合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另一基本能力要素。

因为领导工作是“统领各方”的工作,既包括各组织、机构、系统,各种利益和力量,也包括各种知识、信息、情况等。

综合能力有以下一些内容:a.信息获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占有量多少成为领导行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领导者必须充分掌握有关信息,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b.知识综合能力。

从科学发展来看,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领导者不仅应掌握多学科知识,而且要对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有所认识,才能管理好高度专业化的各种组织机构及其活动。

c.利益整合能力。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利益多元化是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领导要把分散的甚至有冲突的利益要求整合为利益共识,并据此制定政策。

d.组织协调能力。

领导的重要工作是要保证系统内的各要素处于良好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它在本质上是将各种分散的积极性综合在一起的能力。

(4)心理素质从个体心理品质角度看,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意志等几个方面。

因此,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更应具备这些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为:①敢于决断的气质任何决策都是有时效性要求的。

在对客观事物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领导者应有不失时机地、勇敢果断地处置问题的热情与气魄。

②竞争开放型的性格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奋力争先。

领导者应有敢为天下先、善于争先的品格。

领导者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要随时处理各种矛盾。

这决定了领导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襟,公道正派的作风,团结众人一起去不懈地竞争。

③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创新就难免遭受挫折、失败。

只有具备不怕挫折与失败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因此,意志坚强是行政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2.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什么?答:预算编制是预算过程的第一步,是指各部门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和支出测算,编制本部门预算,再由财政部门汇总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过程。

预算审批是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赋予其合法性的过程。

政府预算的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现阶段,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主要有:(1)合法性原则政府预算的编制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真实性原则部门预算收支的预测必须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为依据,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都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收支数据真实准确。

(3)完整性原则部门预算编制要体现综合预算的思想。

各种预算外资金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改变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状况,取消收支挂钩的预算核定方法,对单位的预算内、外各项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统一编制综合财政预算。

(4)科学性原则部门预算编制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①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预算支出的方向要科学,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②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要科学,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每个阶段的时间,既要有充裕的时间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又要注重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③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测算的过程要有理有据;④预算的核定要科学,基本支出预算定额要依照科学的方法制定,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中要对项目进行遴选,按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5)稳妥性原则部门预算的编制要做到稳妥可靠,量人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