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

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

题目(中文):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目录1.引言 (1)2.儒家思想 (1)2.1儒家情节 (1)2.2奉儒经历 (2)3.佛家情思 (2)3.1奉佛原因 (3)3.2奉佛人生 (4)4.道家情怀 (4)4.1道家思想的体现 (5)5.结语 (5)参考文献 (5)王维复杂的思想内涵关键词:王维家庭人生经历思想儒家佛家道家摘要: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由此观之王维受禅宗影响很大。

但是由于唐朝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朝代,所以结合时代,王维的思想中并不是只有禅宗思想,而是多种思想并存,本文即是从多个角度来论述王维的思想内涵。

引言: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总结。

指出了儒道释的基本特性和各自差异,也因而自然而然形成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不同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史卷,受到这三种思想交融涤荡的文人不在少数。

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一种普遍关怀及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与儒家强调人为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其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冲淡”和“禅味”这样的美学价值,它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1]。

儒家从群体共存的立场出发,将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超越落实在对群体理想的追求和奉献之中,形成一种积极有为、奋斗不息的生命旨趣。

道家则着眼于自然和超越,引导人们超越对生死、功名的执著,追求适性自牧的快乐人生.这三种思想对文人影响很多事综合的。

而王维又可以说是这些文人中的典型者。

一,王维的儒家思想王维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昂扬向上,崇尚功名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做官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儒家人的终身追求,也是儒家思想的最终体现,而王维采取的生活方式与为官之道就基本上符合儒家的这种要求,王维可以说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儒家思想中的“仕”,他一生的政治热情有三度高涨期。

王维十五岁开始游历两京,积极求仕,有六七年的时间在贵族之间从事社交活动,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登第。

这时期政治热情非常高,诗歌中也有体现,如《少年行四首》,这组诗就体现了王维那种儒家中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同时他在贵族阶层后动以寻求发展空间,起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显然属于儒家的“出仕”思想。

说到王维的政治生涯,就不得不说说其与张九龄的交游。

王维与张九龄相识于开源十六年,十七年间,此诗王维的政治热情又一次高涨,他曾献诗歌张: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勘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余,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

委婉请求张引荐,而且也成功提为右拾遗。

“出仕”的热情与激情如高可以说王维的儒家思想是很强的。

但是王维此次的出仕时间并不长,朝廷发生了变化,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林甫取代张,政治黑暗了,但是此时的王维依然坚守官场,只是采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即后世评说的“亦官亦隐”,从制度上说, 官与隐之间是对立的, 难以兼得。

做了官, 就是不隐居; 隐居了, 就是不做官。

然而, 唐人自己却有亦官亦隐之说,这种做法也让很多后人有所疑问,他的这种做法是否与儒家思想想违背呢?我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并不违背儒家思想,是有所依据的,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是儒家关于政治漩涡中的生存策略,政治清明时要正道直行,黑暗时可以谨慎谦卑,孔子还说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可知孔子对这种做法是支持的,王维的’亦官亦隐‘变可看做是孔子这种思想的体现,他的做法大概和宁武子地做法相同,即在自己工作之外不过多地介入官场的是非争斗,即“邦无道则愚“,何况是黑暗的政治界,再来看看王维在安史之乱的表现,一句话就是:受伪职。

这一行为常为后人诟病,王维的《大唐故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公神道碑铭》这一文有利于我们了解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这编违章记载了王维在乱中的遭遇。

“伪装将遁,以猜见囚。

勺饮不入者一旬,朱监狱十个月。

”他专病逃跑未成而被监禁,并且不得已还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而这一代价也使得他因为伪职而入狱。

当然这次并没有监禁很久,肃宗曾对王维的问题如何处理亲自给有关部门多次下过圣谕,为王维‘‘昭洗罪累,免负恶名,且使王维最终没有遭受任何处分,而且,王维还官复原职,罪不可思议的是还兼管集贤院。

当然王维虽没受朝廷的处分,但其还是有愧疚之心的。

就上《责躬荐弟表》得到批准后就离开了其终身追求的官场,因为王维离开官场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所以可以说其是终生为官的。

尽管王维愧疚朝廷,但是在其复职之后抱着感恩的心积极工作,尽自己最大能力为社会做贡献,这一时期的做法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布施仁义,活国济人”,王维在安史乱中由于多种不得已,但其思想中还是儒家忠君爱国。

由此而观之,王维在其思想是没有离开脱离过儒家的思想领域,儒家思想贯穿于其整个人生中。

二王维的佛教情思。

通常我们在谈到王维思想时,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其佛家思想,有的甚至认为完全认为王维的思想中是佛家思想,所以我在这一部分也会着重谈谈王维的佛教思想,首先,我需明白佛教的大概情况,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佛教是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5 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盛唐时期文人染禅非常普遍,山水诗派诸人,大都与禅有着较深的关系。

禅在很深的层次上影响着文人的心态。

王维可以说是唐代深受佛家文化影响的一位文人,当然,为此,王维也赢得了“诗佛”的美誉。

对此我们要先从王维接受佛教思想开始论起。

佛教从传入我国起就有其特殊作用,佛教禅学对人生冷静深刻的反省,对于认识论、伦理观等方面的批判,有激发人们向上追求的良性作用,使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对维持漫长封建社会的社会心理平衡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佛教一方面有自我解脱公用,但王维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刻的接受佛教并且有所成就,罪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其自身。

王维正式接受佛教大约在开元十五年左右,而开始师事道教约在开元十七年,之后佛教思想伴随王维一生,我们先来探究王维奉佛的原因,我认为王维奉佛的原因很复杂。

总体上应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从外部影响来看,其一,是王维的家庭影响,其母崔氏及其弟王缙都信佛,这种家庭中的浓厚佛教气氛必然会感染青年时的王维。

其二,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当时文坛上相当流行。

其三,禅宗,尤其是南宗禅的兴起,契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也与老庄自然无为、退隐适意的人生哲学趋于一致,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推崇。

从内因分析来看,王维“内倾型”的性格气质,使他在遭遇外部挫折时总是退避回内心世界,佛教禅门便成为其精神寄托之地。

王维的仕途生涯共遭受过三次坎坷,或者称精神打击。

而这三次仕途上的坎坷和精神打击,也促使王维一步步走上一条奉佛入世、奉佛报国的道路。

生平与禅:一步步走向禅境的轨迹王维信奉佛禅,首先是因为环境的熏陶。

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

家庭中浓厚的佛教氛围,对王维及其弟王缙的影响极为深刻,史载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侍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伴随着一次次不幸事件的发生,王维一步步迈向禅境。

在王维可编年的诗文中,最早谈到佛教信仰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

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是说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已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日益淡薄。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为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回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开元十九年,遭中年丧妻之痛,时王维三十一岁,史载王维妻亡不再娶。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奸臣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禅诵为事。

至此,诗人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时所写《山中寄诸弟妹》一诗,记载了他的禅诵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可见,他是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精神折磨。

天宝十五载,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军陷长安,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

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伪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其在贼中时曾作《凝碧诗》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

加之其弟王缙平叛有功,并请削官职为其赎罪而得恕宥。

但这一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史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极为深重的刺痛和压抑,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

此后,尽管官职屡有升迁,但是经历了心灵创伤的王维,不复系怀世事,而是沉浸于禅悦之中。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谭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岸,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纵观王维的一生,我们便会发现,他在每经历一次打击之后,便会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直至晚年完全倾心于佛,终日以事佛禅诵来打发时光了。

种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心里郁结,促使王维少年时代因家庭环境而深度感染的佛学思想不断浓郁渗化,佛学终于成为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在禅宗思想的浸染下,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

王维因仕途的不顺,命运的不幸,而倾心于佛禅,产生浓厚的隐逸思想,喜欢远离喧嚣的闹市,在宁静的环境中独处,去参禅悟道。

综观之,王维因为仕途的不顺,身世的不幸而与佛禅结下不解之缘。

佛禅的思想对王维的心态有很深的浸染。

由此可知,王维的佛教思想确实很深厚。

但是我觉得除了上述所说的儒家和佛家思想之外还有道家思想。

三.王维的道家情怀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庄子的道家精神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