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专著的编写规范

学术专著的编写规范

学术专著的编写规范一、序、后记序有作者找人写的序和作者自序。

作者找人写序,一般邀请有名气的业内专家,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

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

序排在目录前面。

作者自序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

它的标题一般用“自序”、“序言”或“序”,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

自序要排在序的后面,目录前面。

外文专著有的有译者序。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

译者序排在目录前面。

需要说明的是,翻译著作原作的序,原作的前言、出版说明,都是原作的一部分,要排在目录后面。

后记是放在书的最后面,作者写完一本书还要说的话。

作者用后记来说明写作这本书的经过,评价书的内容,提出书稿不足,说下自己今后还要作的工作。

有的还借机向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了帮助的人表示感谢。

后记体制规模要小于序文。

二、目每部专著都必须有目录。

目录放在正文前面,是不同层次的标题和页码按顺序排列下来。

目录一般列到三级标题,对正文层级多的专著,可列到四级,不宜更细。

作者自己投来的书稿,目录不必加页码。

排版员在排完书稿后要自动生成目录与页码。

三、正文(一)章节设置著作正文的章节设置须逻辑紧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著提倡采用章节式。

标题基本层级为:第一章→第一节→一→1。

有的书稿能明显分为几大部分,章以上还可设“编”。

若内容层次较多,可以在“一、二、三、”和“1.2.3.”这两级标题之间加“(一)(二)(三)”这一级,在“1.2.3.”之下加“(1)(2)(3)”这一级。

示例:第一章××××(第一级)(小二,黑体,加粗,居中,前空2行、后空1行)第一节××××(第二级)(小三,宋体,加粗,居中,前空1行、后空1行)一××××(第三级)(四号,宋体,加粗,前空1行,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如:一XXX(一)××××(第四级)(小四,加粗,1.25倍行距,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1.××××(第五级)(五号,宋体,1.25倍行距,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第六级)(五号,宋体,1.25倍行距,定格空四个字符(2个汉字))正文(五号,宋体,1.25倍行距)注意:“一、二、三、”这级汉字标题后面用顿号,“(一)(二)(三)”这级标题后面不用标点,“1.2.3.”这级标题后面用圆点,“(1)(2)(3)”这级标题后面不用标点。

不少作者发给我们的书稿是自己的研究报告的原稿,用的是“1→1.1→1.1.1→1.1.1.1”这种形式。

这种格式较为机械,让人读起来感觉少了点人文气息。

自然理工类书用这种格式很好,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建议还是用章节式。

(二)标题一般来说,学术专著的标题要求:一是要和它的内容吻合,能够概括或描述内容;二是标题用词严谨、准确、简洁、客观,不要用诗歌式的语言,全书标题文风要一致;三是全书同一层级标题字数差异尽量不要太大。

(三)文字书稿要使用规范汉字,以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能使用繁体字和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二批简化字。

建议作者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部词典“全面落实2013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出版说明》)。

有异体字的,全书用字要统一,比如“橘”“桔”,在同一本书中,只用一个任一个字即可,不要时尔用“橘”,时尔用“桔”。

书中人名、地名、书名、单位名等,全书须统一。

译名(除引文外)全书须统一,不便统一的应在书中加注说明。

人名应采用国内通用的译法,可参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译名手册》或《新英汉词典》后面所附外国人名译照表;无通用译法者,可按“名从主人”原则译出。

地名可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并参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名录》。

著作正文不得小于5号字,脚注不得小于6号字。

(四)标点符号中文标点符号使用全角,英文标点使用半角。

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的规定。

数字使用应遵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2011)。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不可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可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可出现在一行之首。

2.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3.外国人名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或半字线(-)标示。

4.各级标题一般可以不用句末标点号。

5.引文后注释号的位置,应根据引文的性质及上下文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引用完整的一段话,点号在引号内,注释号(阳圆)在引号外;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即不完整的、夹引夹议和转述类的引文,那么,句末的点号应放在引号和注释号之后。

6.两个书名号中间不要加顿号。

比如“他在本科期间精读过《史记》《资治通鉴》《汉书》。

”如果书后有夹注例外,比如“做为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没读过《文心雕龙》、《诗大序》、《诗品》(钟嵘)、《诗品》(司空图)、《诗格》、《原诗》,这些书如果没读,很不应该。

”引号使用也是这样的。

(五)数字用法数字使用应遵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使用阿拉伯数字。

2.时、分、秒使用阿拉伯数字。

3.年份不能简写。

4.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使用汉字;星期几使用汉字。

5.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使用汉字,并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6.专著若不属于专业性科技出版物,按照国家标准,四位以内的整数可以不分节;五位以上的数字尾数为零的,可以“万”、“亿”作单位。

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作单位。

示例: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0亿817万5288人;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7.用数词命名的历史事件,应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

例如:“八·七”会议、“九·一三”事变、“一二·九”运动。

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间隔号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加引号和间隔号。

例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运动。

用地名简称事件的不加引号。

例如:遵义会议、卢沟桥事变。

8.整数年代的表述可沿用汉语习惯表述,如“20世纪50年代”。

(六)引文1.重要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央文件等)均须校核。

多个版本的,以最新版本为准。

2.直接引用的句子,在正文中需加引号标出。

引用相对完整的段落或两段以上的引文,须将引文变换字体,单独缩进排版,不加引号(七)图表1.正文前的作者像、插图排在书名页后。

2.著作的表或图,应遵循先见文字后见表或图的原则。

3.著作的表或图应编序号,可全书排序,也可分章排序。

4.表或图中反映的信息应与正文表述一致。

5.表的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

若所有栏的单位相同,应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

6.表中内容相同的相邻栏或上下栏,一般不得以“同左”、“同上”等字样代替(文字特别多的除外)。

7.表题排在表的上方;表的资料来源及说明文字居表下;跨页排时,需在表的右上排“续表”字样,表头重复排出。

8.图题排在图下,相关文字说明排在图题之下。

(八)注释1.著作的注释(除文内注外)一般采取页下注(脚注)的方式,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示,每页单排序,注意文中圆圈上标要与脚注序号一致。

文集类图书亦可采用篇后注的形式,注意文中和篇后的注释序号一致。

2.文集类著作中为文章或作者所作的说明性脚注,用星号(﹡)标示,以区别于正文注释。

3.注释的标注格式多数出版社要求遵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

有的出版社有自己规定的格式,如中央编译出版社。

有的出版社要求全书格式统一就行,是否按照国标,不做硬性要求。

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参考或借鉴某些著作或论文等。

科研工作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反映我们的研究基础。

我们写作一部专著要研究使用大量前人和时贤的文献资料,出版时不必全部列举,选择部分对本书写作影响较大的、引用较多的文献即可。

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格式多数出版要求遵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不要认为文献越多越好,有些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只是认为跟自己的文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

不要怕自己文章引述别人东西太多,被人认为抄袭,故意将一些重要参考文献略去。

不要以为只有引用文献原文才需要列出,有些文献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重要参考书,对专著主要观点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没有直接引用原文,也要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