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定柱人才智库的结构体系目录关键词:人才、智库、养老金、决策、政策研究者、政府代理人、政党代言人、学者、行动者。
第一章、国家智库的结构体系及功能.............................................................第一节、何谓智库........................................................................第二节、政策研究者......................................................................第三节、政府代理人......................................................................第四节、政党代言人......................................................................第五节、学者及行动者....................................................................第二章、人才智库的结构体系...................................................................第一节、人生决策........................................................................第二节、构建人才成长的智库体系。
........................................................例一、对中国钒钛工业的决策: ............................................................例二,对社区创新一建立社区服务决策智囊团的决策...........................................例三,对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偏低的调整方案决策...........................................结论:国家智库是决策;人才智库是选择,国家智库是国本;人才智库是人本,国家用制度兴国; 人才用智识强身,国家靠产业富强;人才靠志业成长,国家智库是一个现代化的知识产业园区,人才智库是一个提升个人生产力的信息化系统工程。
..................................2 2 23 48 912131415 19关键词:人才、智库、养老金、决策、政策研究者、政府代理人、政党代言人、学者、行动者。
第一章、国家智库的结构体系及功能国家智库是由科学总体及其学科分类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矛盾,为解决矛盾而组成的专家智能系统。
方法则是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知、判断及选择、最终做出决策,是预测未来和生产知识产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第一节、何谓智库简单的讲智库就是存储知识的仓库。
是制订战略决策的智慧资源,是人们在制订战略决策时、对“机会成本”与“真、善、美”的价值抉择。
这里、所谓真, 是指人们在制订战略决策的过程中,对其经济、社会、人力资源及环境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认知和把握;所谓善,是指人们在制订战略决策的过程中, 要求决策者的行为,既要有公平正义的道德标准,又要有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宏图大志,还要有意识形态的创新能力;所谓美,是指人们在制订战略决策的过程中,要求决策者的人格素质健康完美,既要在意志实体的较高层面上遵循客观规律作出正确选择,又要有高瞻远瞩、谨始虑终的独具匠心,还要在完全穷尽的逻辑推理中处处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哲学美和论理道德的智慧美。
现以国家最高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国家级智库。
)的体系结构为例,参照人才智库的结构体系及操作方法作以下简要探讨。
国家级别的最高智库主要有以下结构体系及功能:第二节、政策研究者政策研究者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人脉关系,其中有不少研究员就是原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原副总理曾培严、香港特首董健华、前驻日外交家唐家旋等。
预计温家宝退休后也将进入该中心作为高级咨询顾问。
更有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如厉以宁、胡安岗……等。
政策研究者不但为国家和政府在制订重大政策时提出参考建议,而且在某项政策做出决策前对该政策即将发生的作用和效果有着通透的把握。
政策研究者一般来说既是学术理论的带头人,又是某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同时也是敢于冒险和创新的实践者。
他们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眼界前瞻、心理健康及有着极佳组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位(素质与品质)往有比。
他们往一般人更多的社会实践与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
他们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国家是什么?国家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国家的宗旨?国家究竟要做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的本分……等等。
第三节、政府代理人政府代理人是由体制外的民间咨询公司或智囊库,如美国著名的对外关系委员会,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及体制内的职能部门,如各地政府的(咨询委员会),专家智囊团、对社会的高效运转及高层拟定的方针政策作出评估,追踪决策及适时调控。
其追踪决策及调控功能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职能部门与咨询公司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能否取得互动与共识。
在此之前, 双方首先要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观念束缚,力争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代科学结构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分化, 不仅基础理论科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分化,而且大量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全世界已有5000多个学科和3000多个边缘学科,即便是学术权威或通才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又呈现出集约化与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各类学科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逐渐形成整体, 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各自为政走向相互作用,任何单打独斗、天马行空的行为,都不可能在无限多样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客观世界及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上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有限环境,决定了所能获取的有限资源。
因此,能否做到相互之间的坦诚沟通与资源共享是决定政府代理人对决策作出正确调控的关键。
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区发展共同化的形势下,我们正面临十分严峻的社会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同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已经逐步形成多元社会文化的今天,能否做到体制内外的资源互补既是决定代理成功的关键,又是节约社会成本的关键。
因此,作为政府智库的代理人既要在意志实体的较高层面上做出正确选择,又要在意识形态的哲学思维中有所创新;既要有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宏图大志,又要有谨始虑终、高瞻远瞩的处世哲学,(注:温家宝总理每年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前,都要邀请人民群众的代表到中南海做客,既是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又是向民间草根取经。
)以确保国家决策万无一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阶段在我国各级各类的决策中,决策者仍是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及体制内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咨询委员会)。
体制外人才及民间智库的参与如凤毛麟角。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民间智库的决策水平还有待提高、各级政府对民间智库的存在要予以重视;二是因信息不畅通或收转站对智库文件作任意修改,上级领导所能看到的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或者是适合个人兴趣的内容。
当然,个别领导的素质不高,在重大决策中存在着主观意志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着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十分不利。
第四节、政党代言人政党代言人是由资深媒体人或高官在适当的场地和适当的时间,对某项政策或某个事件对大众发布的政策导向与新闻信息。
其公信力往往取决于代言人的人格素质、品质形象、个人魅力以及与各党派之间的沟通智慧,而最终期望得到的结果,则取决于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共识(现代人不会被伶牙俐齿的言论所动摇,他们能够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中来检验代言人所说内容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因此,对政党代言人的文化修养,诚信品位、人格素质和管理行为要求特别的高。
第五节、学者及行动者一方面,学者的任务主要参与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研究及重大决策。
而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是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听取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了解民意的各种诉求。
因为“决策的科学化是同民主化相辅相成的。
没有民主或民主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就不可能做出任何真正的科学决策。
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民主并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大家服从真理。
”(《现代管理哲学》第272页、崔绪治、徐厚德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另一方面,学者具有兼顾行动者的双重职责,因此,一个重量级的智库就要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工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及不同党派的各种人员组成。
每年一次的人代会,听到的总是代表行业的呼声,听不到能体现56个民族的重大诉求。
比如,四川省的最高智库(《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是由在四川的六十多名专家、教授及在川的两名院士组成。
显然,这种组成既不合理又不科学,缺少与全川广大民众的智慧、交流沟通渠道及结构体系。
)很难对四川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对“天府新区”的决策,重点突显2小时城市经济圈的目的,如果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跟不上,就会形成以点(城镇)带面(中心城市)的碎片卫星城市群;我们的城镇建设其顽疾是僵化的行政管理,还没有步入市场机制的正轨。
很难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建设相提并论。
比如意大利的制鞋产业城、美国的硅谷IT城,日本东京都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世界卖世界的商业城市群,所有这些都是先有市场再建城市。
因此,城镇建设如果仅停留在靠“投资拉动经济”和“招商引资”或“农民工”进城的定势思维上, 就会造成建设项目过多,建设费用过大,社会管理成本攀高。
而城市建设的真正目的是要留住人,有人气-“人们来到这坐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这坐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要实现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三要素“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思想市场”同步。
现在已突显的问题是:投资就业率的现状不尽人意,且投资成本收回的压力很大。
再比如:高速公路的高收费(5升以下的小轿车,成都至攀枝花跑一个来回,过路费及燃油费要2000元左右),尽管城市建设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老百姓仍然感觉生产成本很高,生活压力很大。
每生产一个亿的产值十年前的物流费是80至100万元,现在物流费已涨至150至180万元。
再比如,攀枝花对“花园新区”的决策,重点是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如果忽视新区与旧区超链接的发展因素,忽视了加快旧区的改造更新, 势必造成旧区拖累新区的双输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