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优美,风格平淡自然,开“千古平淡之宗”。
黄昏中的归鸟,寒风中盛开的秋菊,冰雪中的青松,天空中的孤云,共同象喻着陶渊明的人格神韵,构成魏晋风流中最灿烂的华章。
集优美、壮美、自然美为一体的,近乎完美的意境几乎无人及之,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
关键词:意象;鸟;菊;松;云;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作过安城太守。
不幸的是,他八岁就死了父亲,十三岁又死了母亲,家庭从此破落,生活十分艰难。
陶渊明年少时就有了“济世救民”的志向,对传说中的“尧舜盛世”非常向往。
他有一番雄心壮志,很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建功立业。
但是,那时正是门阀制度极盛的时期,加上东晋王朝政治上腐败不堪,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横遭压抑,家世已经没落的陶渊明,自然是得不到社会重视的。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由别人推荐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难于忍受仕途的污浊而辞官归去。
直到四十一岁时,因生计所迫,他在亲友的劝告下又担任彭泽令。
不久,又因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从此决然归隐,一直到去世。
陶渊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丰富复杂,其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
李泽厚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但道的成分更多更明显些,“正像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
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事实上,陶渊明的思想儒、道、佛兼而有之,又以儒、道为主,非此不足以成其丰富、深厚,含蕴无穷。
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
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面对社会时,儒家思想多;面对田园时,道家思想多。
同时,陶渊明又接受了当时颇为流行的玄学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鲜明特点。
值得强调的是陶诗中的许多用语,如“真”、“真意”、“任真”、“自然”、“化”、“化迁”、“忘言”、“辨”、“趣”等,也多来自玄学。
玄学重内心、重个性、重气质的思想,毫无疑问影响了陶渊明的思维方式和诗歌风格。
所以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划了一个句号”。
“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独有的性格,时代的环境,以及各家的思想的精华,混合调和成那种特殊的典型。
这种典型不容许旁人模拟学习,也不受思想家派的限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咏怀诗,田园诗和哲理诗。
阅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量抒写情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还是歌颂赞美劳动人民淳朴生活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诗,抑或以其浓郁的情趣与深湛的哲理为主的哲理诗,都给人一种平淡,自然,朴素,亲切的感觉。
他的诗初读似乎粗糙平实,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觉他的诗在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在简约之中有浓厚的情蕴。
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从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常以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邃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感到淳真,亲切,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意象鲜明,意境优美是陶渊明诗歌的两个显著的特征。
以下我们从意象与意境入手,来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简要的探讨。
二、意象什么是意象呢?《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是融入了状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临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在此我们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二)秋菊周敦颐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从此和陶渊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菊花不以妖姿媚色悦人,不与春花争艳。
在西风频吹,霜凝大地之时傲然独开,以雅洁清奇被志士仁人引为同道,用以标示品格,展现美德高风,成为孤标傲世,独抱操守的同义语。
《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正文写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领。
”《和郭主薄》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兮辞》有“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
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格便一直传诵到今,更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极具卓越的品行操守。
他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最终归耕于田园。
愤世嫉俗,憎恶黑暗的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全叠合到了一起。
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
(三)青松青松“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求长生的潜层心里机制。
”在陶诗中,充溢着陶渊明对青松傲雪斗霜、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饮酒》其八)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饮酒》其四)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拟古九首》其六)据此,学界多将青松看作陶渊明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
笔者认为,这种人格意义上的象征只是“青松”意象的一层意义,而它恰恰掩盖了“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的又一层面的象征内涵。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树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青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
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是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
《南史·隐逸传》说南朝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
那么在陶渊明的爱松之情中,是否也有某些类似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呢?在《拟古九首》之中,陶渊明曾描述他寻访高道的经历,而那位“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的高道的住所便是“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在这首诗中,青松作为高道修仙的背景兴象,已隐隐透露出陶诗中的青松意象与道教神话原型的内在关联。
我们再看《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
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
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的导引术。
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
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女便是“色若孺子”。
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生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
以上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对青松耐寒历久,卓尔不群的赞叹中,也隐含了对长生寿考的渴求与企羡。
(四)无心之云陶渊明诗中,云这一意象在其作品中频频出现,它也同鸟、菊、松一样重要,都在一定意义上象征和代表着陶渊明的人格、追求,反映着陶渊明的生活、思想与情趣。
1、用云来比拟象征现实的黑暗,写出自己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停云》是陶渊明40岁时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辞去桓玄幕府的官职憩隐在家时所作,但当时刘裕讨伐桓玄的战争尚未结束。
诗前小序云:停云,思亲友也。
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诗曰:霭霭停云,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诗中并没有正面描绘战乱和时局,而且诗人还有意在序中点明是由于园树初花,家酿新熟,正好招友小饮,但道路被大水所阻,思念亲友不得聚晤,故生慨叹。
但这不是诗的真意。
从诗中对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的气候和环境的渲染,已经给我们暗示出诗的题外之旨言外之意。
细读此诗不难看出诗人是借思亲之名,采用比兴手法来抒发对桓玄篡晋的愤慨。
“蔼蔼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只稍作变换,出现在一二两章的开始。
既然是时雨,怎么会使道路交通阻断,大地陆沉呢?这分明影射晋王室被颠覆了,用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天气来暗喻刘裕和桓玄两军对垒,战火蔽天的乱世景象。
从战火遍地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诗人的用心,也就理解了“抱恨如何”的喟叹。
2、由云的舒卷自如,闲适孤高,表达对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在天空,飘来荡去,自由自在,散淡悠然,带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意味,常引起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自陶渊明始,白云与隐逸结缘,确立了白云安闲疏旷的象征意义。
陶渊明以云入诗,借云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和郭主薄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中描绘了夏季堂前美丽的风景和自己读书弹琴的乐趣。
前四句生动地描绘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
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解脱了出来,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
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
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
他望着天边的一抹白云,似乎是想要远离这尘世,一如远离官场那是非之地,乘风而去。
3、以云的闲逸孤高象征贫士幽人的高洁和孤独,表达自己的孤高与傲岸。
白云孤独无依,清寂落寞的特点又与陶渊明归隐后的孤独清贫的生活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