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经济学习心得
通过半学期的“广东工业经济”的课程学习,赵玲玲教授所著的《广东工业发展研究》及《广东工业经济简史》两本书让我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到了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为一个广东人,作为一个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是各国家兴旺发达的主力军,在各国产业比重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广东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经济发展已经有长久的历史。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广东工业经济开始萌芽出民族工业经济,立志“工业救国”的实业家们以特有的“爱国、敢闯、务实”精神在多重压迫下生存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工业经济发展路程虽然曲折,但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进去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广东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依托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在短短的20多年里,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截止至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647.24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值增长速度波动幅度为0.8个百分点,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完成销售产值105727.63亿元,增长12.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完成出口交货值30911.61亿元,增长4.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新世纪的中国工业经济已经不适应传统的工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广东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正确选择,由于当今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未退,另一方面,国内经济过热渐显滞涨型的通货膨胀。
处于转型调整关键期的广东,如同一条船,行驶在湍急的河上。
前方风浪有多大?船将如何行进?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以下趋向:
一是经济波动频繁化。
由于欧债危机深化以及通胀上升,金融市场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加剧,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的广东更加突出。
二是外需下降常态化。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以及绿色消费理念的进一步凸显,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可能会经历寒冬期。
三是实体经济主导化。
制造业再次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
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两张皮”,使得实体产业空心化。
为此,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
这将使得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加大。
四是金融政策不断调整深化。
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应对中,各国短期急功近利、救火式的政策与长期调整政策矛盾更加突出,国际游资以及国内游资变动莫测,加重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五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长期化。
去年底人民币出现的贬值只是短期现象,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并未改变,受此影响,我国出口很可能会经历负增长时期。
由上面的经济形势我们不难得出广东工业经济是危与机并存,危机也意味着动力。
首先,外需萎缩对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构成严峻挑战,但也为工业增长动力转换提供强大动力。
广东外贸依存度由2005年的155.4%下降到2011年的112.0%,工业出口依存度由2005年的152.1%下降到2011年的121.6%,但仍远高于绝大多数兄弟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外需不足的长期化和常态化趋势,对外向度极高的广东工业发展将形成最为直接的挑战,但也倒逼着广东工业增长动力转换。
2011年工业品内销增速比工业出口增速快13.9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销售比重达70.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82.3%,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工业出口构成严重影响,但也为工业“以质取胜”提供
强大动力。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出口和服务贸易比重,促进广东工业出口加快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方向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广东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
第三,全球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对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25%的电力都需要进口或从省外调入的广东来讲是一个长期性的重大挑战。
工业企业经营成本日益加大,价格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削弱。
但这也加快广东工业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四,“再工业化”使广东工业面临更加剧烈的国际竞争,但也为广东工业“走出去”提供强大动力。
虽然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他们凭借着人才、技术、信息、效率等方面的强大优势,独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体系的建立指日可待。
发达国家制造业“部分替代进口”的趋势,对“广东(中国)制造、世界消费”将构成重大影响。
但同时,这对于进入到国际化发展阶段的广东制造业而言也是重大机遇。
广东应当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有利时机,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充分网罗吸收发达国家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实现“销地产”,分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第五,产业“逆转移”使“外源型经济”面临挑战,但也为广东工业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提供强大动力。
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政策的实施,促使少数本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或称产业“逆转移”。
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产业“逆转移”,成本及其相对应的效率是重要考虑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目标市场及市场腹地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市场指向型的企业,它不可能“逆转移”。
因此,我们认为产业“逆转移”不可能成为一种风潮。
但对外向型的广东而言,这种个别现象还是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大幅上升,传统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要素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员工素质、技术及装备水平、产业配套、品牌建设、政府服务、物流条件等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必须成为增创广东制造业发展新优势的战略基点,为广东制造业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提供强大动力。
关于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展望,毫无疑问广东工业经济未来仍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仍是重中之重,抛开理论,借用广东省经信委主任杨建初的看法,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广东要以全局和长远战略眼光更加注重发展制造业。
当前,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仍将继续主导着未来广东经济的发展。
一是工业化进程“虚高”。
二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尚处于起步或者初中期阶段。
三是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十一五”时期,广东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4.3%,年均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的战略地位突出。
工业不仅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同时也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的部门,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部门,事关国家和经济安全。
因此,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广东应当强化而不是弱化甚至丢掉改革开放30多年建立起来的制造业优势。
广东必须从保护和促进就业、推动经济长期稳健发展、掌控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主导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凝心聚力发展工业,促进工业健康平稳发展。
其次,要以高度高端化为取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进一步选准突破点,聚焦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成长空间大、能带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全省工业发展的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新兴主导产业;必须注重解决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的倾向,加强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同步引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防止
重蹈“产业高端、环节低端”的覆辙;必须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既重视引进大型龙头项目和企业,又注重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和项目,同时注重培育发展本土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
此外,以质的大提升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蜕变。
一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力度。
建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并通过有效形式,撬动企业和社会特别是金融机构技术改造投入。
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设备和技术引进。
抓住发达国家经济不振、人民币升值等有利时机,引导企业用好国家进口设备相关政策。
抓紧出台我省针对企业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引进的措施办法,大幅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三是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扶持优势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等。
四是支持企业研发设计发展。
必须紧紧依托产业集群,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大力扶持发展行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平台,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建立规则国际化机制,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改革调整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府架构。
最大限度地开放民间资本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平等入股。
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和环境。
从广东来看,与国外的经济合作已经从经贸合作阶段,进入了规则、机制、标准合作的阶段,亟须建立规则国际化的机制,打破当前瓶颈,促进发展。
纵观广东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坚信广东工业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而“广东工业经济”这门课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课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证明,最后由衷感谢赵玲玲教授的悉心教导以及为广东工业经济长年的潜心研究,其学术造诣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