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发文字号】粤经信材料[2010]869号【发布部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09.26【实施日期】2010.09.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粤经信材料〔2010〕869号)惠州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促进惠州优势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制订和实施本行动方案。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惠州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南粤大地上的新兴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石化、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制鞋、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制药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现代工业体系,龙头项目带动效应明显,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09年,惠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14.7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工业总产值3005亿元、增加值738.3亿元,同比增长23.3%和1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74.8亿元,同比增长19.2%。

其中优势传统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品牌建设成效良好,产业发展专业化突出、市场活力强、配套日臻完善。

尤其是纺织服装和制鞋业规模较大,目前全市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年产值达145亿元,制鞋企业6400多家、年产值达118亿元。

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和制鞋、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用电器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4.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5%(2008年经济普查,惠州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375.65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值2759.29亿元的13.6%)。

惠州市优势传统产业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企业规模小,致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产业国际化程度不够高,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尚不健全;四是产业基地和集群等载体建设配套不完善。

分行业来看,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的主要问题有:主导产品低档,竞争力不强;工业设计和创意能力不强,缺少自主品牌;存在一定的污染;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建筑材料行业的主要问题有:生产能耗高、物耗大、占地面积多,资源粗放利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压力大;自主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金属制品行业的主要问题有:生产能耗大,存在一定污染;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初级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比重高,从事复合金属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生产和对金属材料进行深加工的企业较少。

家用电器行业的主要问题有: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少:产品智能化、节能化、信息化融合不足。

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动荡对我省外向型经济造成强烈冲击,也对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行动方案以纺织服装和制鞋、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用电器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为行动对象,明确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以四大优势传统产业为先导,带动传统产业整体全面转型升级。

二、思路与目标(一)战略思路。

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为立足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优势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以拓展价值链、节能减排、优化布局等为重点,推动惠州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惠州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惠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初见成效,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大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培育形成产值超20亿元的传统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传统企业5家以上;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1.5%;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拥有20家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进一步壮大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惠东县“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博罗县园洲镇“中国休闲服名镇”、龙门县“粤东水泥生产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的生产规模。

到2015年,惠州传统产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国际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80亿元,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1%。

三、主要任务通过品牌建设、工业设计、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纺织服装和制鞋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合理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绿色生产,推动建筑材料产业向环保节能型发展;坚持技术研发,巩固建筑用和民用产品水平,发展高、精、尖新型材料,推动金属制品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坚持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家用电器产业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

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由个别优势向规模效益转型升级。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政策,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促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对于大企业,主要是在同等条件下,帮助其解决土地、银行贷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协调其购兼并、国际化等行为;对于中小企业,主要是提供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对于高学历、高智商的年青创业者,主要是提供创业风险资金、创业基地等服务。

1.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

进一步完善综合投资环境和招商选资体制机制,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围绕发展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以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优质中小企业。

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和带动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到惠州市投资发展。

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

充分利用惠州市的制造业基础,鼓励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在惠州市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基地,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大项目领导责任制、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和项目跟踪服务制,促进重大项目的落实。

2.推进企业国际化。

积极引导惠州有实力的优势传统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或开展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鼓励优势传统企业培育国际品牌,通过在国外市场注册商标、出国(境)参展、在目标市场宣传推广、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等多种形式,提升自主品牌国际知名度。

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介惠州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

鼓励优势传统企业成为联合国采购注册供应商,参与联合国采购和国外政府采购。

支持优势传统企业积极进行反倾销应诉,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3.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推动企业积极运用国际企业管理标准,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的一系列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企业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重建,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完善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管机制,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依法经营,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二)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质量强市、工业富市”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抓手,大力支持在产业集群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产品质量检验站;以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优势品牌产品比重。

1.建立企业研发机构。

积极扶持传统产业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强企业与质监系统WTO/TBT情报咨询研究室的横向联系,努力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率先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战略。

其中,三年建立健全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企业技术中心11个,建材行业企业技术中心2个,金属制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2个,家用电器行业企业技术中心5个。

2.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紧密围绕惠州市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镇,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及以计量检测中心为支撑的专业计量检测站,完善计量服务平台,努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配套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和监管支撑。

其中,三年筹建至少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3~5个省级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

3.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技改项目的策划、储备,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编制惠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滚动计划,争取更多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惠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

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和继续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支持成长性好、有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设立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专项,选取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推动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三年内选取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技术改造项目80个,建材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0个,金属制品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0个,家用电器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0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