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王文章【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发展趋势,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只要抓住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防范它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增强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那么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不会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而且还有助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逐步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至之时,中国应当积极回应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世界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相一致的,主要是在科技革命、世界市场扩大和某些制度安排的推动下,人类从各个领域、民族、国家之间彼此分隔孤立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变迁过程。
全球化肇始于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在工业革命中得到加强,因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开拓了世界市场,创造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以及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使世界经济逐步迈向体系化、制度化;而战后特别是80年代之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力量的日益成长壮大,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发展,加速并且深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众多层面的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各个领域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领域,它是国际生产力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各国制度安排的结果。
全球性的贸易往来,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进步,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超越了各国的经济壁垒,使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85①《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255页。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扩大了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和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球化经济。
———生产活动日趋国际化,形成了国际生产体系和网络。
在今天,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水平型分工已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各国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和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的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微,跨国界的协作越来越频繁,各国的生产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态势,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互动进一步加强。
———世界贸易迅速增长。
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领域。
1996年世界商品进出口额合计约为11万亿美元,贸易占G DP的份额高达43%①。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其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各国越来越多地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主动将贸易与本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便与国际经济接轨。
———投资活动遍布全球。
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约为1916亿美元,1996年就达到约3147亿美元;按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自1985年起,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5%,这比同期全球贸易增长率高出一倍还多②。
投资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新支点。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也在稳步增长。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市场迅猛扩大,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不构成障碍。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金融交易量超过400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
国际信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票投资迅速发展。
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
资本全球化、财政金融全球化已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心。
———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数目剧增,这些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了国际企业的合作与兼并,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
根据联合国研究人员收集的数据,由44000家跨国公司控制的280000家子公司1995年的营业额估计为7万亿美元③。
———需要国际合作解决的全球性经济问题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诸如环境、贫困、人口、反毒品走私等原来属于一国内的问题成了国际问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相互协调解决争端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95①②③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97年纽约和日内瓦版,转引自[法]雅克・阿达著:《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95页。
世界银行:上引书,第231页;[法]雅克・阿达著:《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95页。
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229页。
可逆转。
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本身不可逆转。
”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后来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会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会构成某些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竞争力尚弱,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却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步上升。
这种不协调源于我国还在实行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因为这种发展战略要求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亦即要求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
其结果必然是在对外开放的某种超前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十分强,这就使得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遇到以下一些挑战:———中国的经济安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经济全球化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尤其是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和抗拒外来冲击,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主权不被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
如果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本国经济事务和克服经济受外界影响与冲击的能力受到削弱,并进而引起经济主权受损,该国的经济安全就受到了威胁。
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支付危机、产业安全和产品市场受到冲击等等。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少,经济竞争力尚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容易受到威胁。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会受到冲击。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中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总体上还是低层次产业,与发达国家形成的主要还是垂直分工,其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国内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容易被跨国公司控制;而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优惠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发展的压抑,也在一这程度上会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同时,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结构和外资来源国结构等方面所存在的高度集中现象,使得我国在防御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上较弱。
———中国的金融安全会受到潜在威胁。
中国没有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并非由于我国的金融制度如何健全,而只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罢了。
实际上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许多危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所占比例很高,1996年大约8000亿元人民币,占20%②;尽管外债规模总体上尚未达到警戒水平,但其增长速度与结构性问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本外流影响到我国国际收支;内部体制转变与金融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等等。
因此,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或者外资进入骤然减少,或者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乘机涌入,都会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经济制度会受到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展开的,发06①②王书杰:《我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载《中国国情国力》1996年第7期第18页。
[英]约翰・H・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载《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第17页。
展中国家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就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和惯例。
这为某些发达国家假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力图把自己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分得经济全球化成果的一杯羹,虽不情愿但还得主动在经济主权上作出某些让步。
其结果常常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
中国面临着在短时期内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强大压力,而要发展就必须接受由西方制定的、对自己不仅相当苛刻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安排的约束,而这种约束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还会更多,在经济制度上进行的改变也更多,这必然极大地影响到中国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自主性。
———中国的意识形态会受到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意识形态对抗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下降,但并没有使其真正终结。
而中国近十多年来的迅速崛起,潜在地动摇了西方的霸权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仅处处为中国的发展设置许多障碍,而且还采取各种手段竭力向中国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国的意识形态。
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压力下进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正处于多事的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革造成诸如国有企业亏损、腐败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等众多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使得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容易为一些人所接受,这会威胁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在整合中国社会、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带来上述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
恩格斯曾就落后国家在利用传统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时明确指出:只有“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