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1)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1)

・城市绿地系统UrbanGreenSpaceSystem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一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PedestrianSystemStrategiesintheHigh—densityDowntown—ACaseStudyontheHongKongCentral郭巍/GUOWei侯晓蕾/HOUXiao—lei摘要: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呈层叠状和网络化,是长期以来城市演变进化和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制约的共同结果。

通过汲取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成败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发展策略:建立层级化的步行体系网络结构,构筑高连通性的复合步行体系,提倡多功能的步行体系空间使用,合理设置和利用步行体系节点。

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步行体系;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香港中环文章编号:1000—6664(2011)08—0042-04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0-08—04;修圃日期:2011—02—19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编号BLX2W8017)资助Abstract:Thepedes咖systemintheHongKongCentralislayeredasanetwork,whichisacommonresultofthecityevolutioninalongtime,withthearea'squickdevelopmentandtopographyconditioninfluence.ThroughlearningSUCCeSSeSandfailuresofitspedestriansystem,thispaperproposesthatpedestriansystemofhigh-densityurbancenterareasshouldadoptthefollowingstrategies:Establishalevel・-networkstructureofpedes伍锄system;Constructacompositepedestriansystemwithhi【gh-connectivity;Advocatemulti—functionaluseofpedestriansystemspace;Setandutilizethepedestriansystemnodesinreason.Thesestrategieswillserveasaneffectivereferenceforothersimilarconstructionofhigh—densityurbancenterstoconstructaneconomicandefficientpedestriansystem.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anddesign;pedestriansystem;high-densitydowntown;HongKongCentral香港总面积为1100km2,人口约700万(2010年3月数字)。

由于香港地处岭南丘陵地带,连续起伏的山系盘踞整个区域,只有少量土地可以作为城市用地。

香港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整个地区面积的25%,这使得建成区的密度高达每公顷380余人【1】。

中环地区作为香港主要金融商务区,更是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城市形态的高密度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

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中环地区对步行交通的提倡成为必然。

完善的步行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商业效益,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中环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多年来城市演变进Y-V.席D这一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共同结果。

通过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成败经验,借此总结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步行体系的发展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1中环步行体系的构成类型香港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呈层叠状,是由一张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袖珍公园、花园平台、建筑的共享大厅、屋顶花园等在内的连接和叠加在—起的三维网络。

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街道街道是城市中心区步行体系中最为基本的类型。

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街道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和地下通道4种形式。

港岛街道构成的街区布局早期分为四环九约。

“环”即形容港岛北岸如环形回绕的地形,实际为四片街区集合;“约”则是更为细致的行政单位,构成了港岛街道的基本划分体系。

在东西方向与海岸线平行的是较宽的交通干道,南北方向则是有很多连续台阶的传统商业步行街(图1),尤其在中环开发较早的南部,这些步行街宽不过3-5m,两旁大多是传统商贩。

在街道的4种形式中,天桥对于步行体系的竖向充分发展而言,不可或缺。

天桥体系是中环步行体系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包括自动扶梯、带顶棚的过街天桥、高层建筑中的2层(部分为3层)走廊、门厅,且与屋顶花园、主要建筑物和地铁站口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全天候空中步行网络。

中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建成了香港第一个天桥步行系统。

其中由巴马丹那事务所专门设计的长达1km的干诺道人行天桥,是当时亚洲最长的步行天桥[2】。

中环天桥系统由北至南,从维多利亚湾的轮渡码头出发,穿越金融商业区的各个大厦,最后直达半山住宅区,途中经过机场快线车站和多个地铁站,并由台阶、自动扶梯形成不同标高层的转化,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天桥步行系统非常注重其内部的连续性以及和周围商业、娱乐设施的蹦l番谴传统商业步行街圈2四通八迭的天桥步行系统良好联系,通过对细部的精心设计营造出类似步行街的环境(图2),整体上形成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第2层级。

1.2公园对于一个完整的步行体系,除了街道等这样的线性空间以外,公园和广场等面状空间也不可或缺。

中环地区除了面积6hm2的香港公园外,其余都是面积较小的袖珍公园,从300-400m2到2000~3000m2不等,以屋顶花园和建筑庭园为主。

前者典型的例子如四季酒店裙楼的屋顶花园,后者以中银大厦庭园(图3)为著名。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公园表现为一个绿化的公共大厅,而非在城市中移植自然,分布在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1、2层级。

1.3广场和公园一样,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排除了建设大尺度广场的可能性。

中环地区除了历史较为悠久,占地面积为0.5hm讷皇后像广场以外,散布于其中的基本上都是隶属于大厦的附属性小广场,面积多在几千平方米左右。

这些广场大多与建筑相重叠,一类以中环中心(图3)为代表,主体建筑采用底层架空方式形成广场,另一类女OIFC裙房为典型的多层屋顶广场口1(1妻14),都使得基地面积最大限度地成为公共广场,夭、风、雨等自然气息也能为人所感受。

这种公共空间对建筑空间的广泛“借用”充分地表现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复台性,常常成为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不同层面的转换节点。

这也与香港规划部门的相关客积幸奖励有关,例如1999年第一版《认可人士注册结构工程师作业备考》(PNAP)第233条指出:私营开发商可以获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5倍的客积率H】。

这是城市发展及对土地利用的内在要求,是广场等公共空间与建筑共同作用演变的结果。

ChineseI.anOscepeArchitecture432中环步行体系的高度连通性步行体系实现空间效率的前提是必须具备高度连通性,解决不同标高建筑层以及地面层的相互联系。

香港中环地区的高密度发展及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促进了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发展,并采用空间层叠化和通用性设计得以实现连通性。

2.1空间屡■化为了与繁忙的机动车道分离,同时也是因为地面层空间的捉襟见肘,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具有高度的层■化特征,天桥、建筑内二层走廊、大厅、屋顶花园、退台式屋顶广场等离架体系占了较大比例。

在这个复合分层的步行体系中,中环地区几乎所有类型的公共活动都发生在数个不同标高的层面上(图5)。

这种层叠化的步行体系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购物中心步行化策略,但是由于高架体系与地面层的脱离,容易引起城市街道生活的萎缩而毁誉参半。

2.2通用性设计步行体系的通用设计近些年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它取代了通常是按照最低标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

无障碍设计4,倡议把周围环境各个宏观和微观层面融为—体,结合畅通无阻的设施、设备和建筑来体现通用性,创造出不同年龄和体能人士都可以使用的设计.因而被称为。

全民设计”“多年龄层设计”或“包容性设计叫”。

中环的土地资源极其珍贵,因此尽用每寸土地,提供畅通无阻的步行体系并非易事。

中环步行体系的通用设计并不是着重设计某种特殊设施,而是通过无间断的连续易达环境.强调共享共融的积极环境。

首先,中环的步行体系研究整个旅运链,针对旅运链中建筑的出入“中国园林图3中环中心广场平面图(自绘)图4IFc裙房的多层屋顶广场平面图”1图5中环局部层叠化的步行体系口、公共交通工具的上落客地点以及前往停车场的通道等各方面条件,按照“短距离”“安全性”“最小工作量”“最大经验量”等加以综合选择路线,而不只是简单的直线路径;其次,步行体系极为重视不同标高层的交接。

仅就坡道而言,为了顾及使用辅助器械如轮椅、拐杖、引导棒和助行架的弱势人群和推着婴儿车、购物车等普通人群的需要,对坡道的形式、坡度、地面材料的感应度、标高转化节点、扶手、排水、照明、坡道导向系统的内容、位置、表达方式等进行精心设计。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也与政府一贯的重视与管理有关,例如港府从1984年起实施多项法律法规,规定要为残疾人士提供便利通道,1996年《残疾歧视条例》开始生效,并于1997年修订了《步行体系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确保城市建成区都能提供连续的步行体系。

建筑署制定的《畅道通行:实践指导手册》更是获得2004年的香港建筑协会年奖【5]。

3中环步行体系的多功能化层叠化和通用设计使得街道、天桥、公园和广场成为具有高度连通性的三维网络,并且与周围的公共和商业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步行体系的多重功能创造了可能。

3.1步行体系空间的商业功能“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原因永远是贸易。

[6p步行体系中连续的人流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传统商业步行街两侧自发形成密集的商贩,步行体系穿越的商厦,其两侧更是琳琅满目的商店、咖啡店、餐馆等(图6)。

因此,步行体系和建筑交接处的空间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两者以多种方式穿插、结合,模糊了相互之间的空间界限,公共与私有领域的界限划分也变得松弛,正如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在《TheC脚『几Architecture》一书中写4道:“当我们开始处理在城市中的项目时,‘relationship’一词,对我们而言,则完全地成为新的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