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文化素质、音乐综合素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
因此,应注重培养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实施更加完备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一、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承担音乐教师培养任务的高师音乐专业,必须以更加完备的全面素质教育来适应现实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师资人才。
但是,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降低,一些总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被录取,导致了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质一再降低。
而且学校在新生入校后,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缺乏一定的弥补措施。
2.学生音乐综合素养不高。
从专业素质上看,多数学生是在考前临时冲刺、速成,导致入校后专业偏科,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等基础科目方面的知识缺乏。
3.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整体不高。
大多数学生因不了解作品的深层思想和道德、艺术的内涵,不关心作品的民族时代特点,而无法正确理解、演绎作品,使音乐丧失了灵魂。
4.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处世能力和做人态度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在认识上对其有所加强。
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看,素质教育发展滞后,基础素质教育失衡和总体素质的偏差,是当前应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
因此,应加强高师音乐专业内部教育教学的管理,通过转换教育观念,变单一的专业教育为完备的职业素质教育,同时从教育教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入手,发挥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作用,强化基础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这样我国21世纪的音乐教育事业才能有巨
大的飞跃。
二、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
近年来,素质的含义在不断扩展,已超越了心理学概念的范畴,并注入了人的质量因素。
人的素质实质上就是人的质量,这种质量通过一定活动反映出整体综合能力的水平,包括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诸多方面。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补偿,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其含义为解决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中也十分强调“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因此,学会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学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这样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技术信息时代的需要。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对音乐文化课的学习,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方法;对技能课的学习,以巧练加勤练的机械练习来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应是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应成为各类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学会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2.加大文化课比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应提高文化课比重,加大文化课教学改革力度。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善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收新知识及总结新经验的方法。
这样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是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
”作为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除了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外,还应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设法提供艺术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和参与、竞争意识,为毕业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其中,教育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
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并且把学生在各种实践中的表现作为素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三、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素质
1.加强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
审美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准则。
审美素质是新时期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现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其重要意义在于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
这就要求在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与过程中,淡化知识传递的过程,代之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的目的之一。
因此,对教师的审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审美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修养和文明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会极大地促进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
2.审美教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师音乐专业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专业课程之中,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音乐专业教学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专业知识。
此外,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以此为目标,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在教学活动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以世界艺术教育的高度,以21世纪新时代的标准,以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培养人才,已成为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界的共识。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证明:面对迅猛发展的人类社会和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浪潮,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功效与作用,不断修正培养目标,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改进陈旧的教育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音乐师资人才只有具备高素质,才能投身到整个国民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加快国民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永康.21世纪大学生人才标准探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勇华.论高师音乐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5).
[4]李林,容辉.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