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心得体会篇一:城市成长理论学习体会城市成长理论学习体会城市成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是指政府运用一定的技术、工具、计划及行动,对城市发展的区位、时序、速度、质量和成本等进行有目的的直接或间接引导或控制。
它起源于19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并于1980年代在美国掀起了城市成长管理的第二次高潮,1990年代以来,美国已进入城市成长管理的“精明成长”(Smart Growth)时代,并已把城市成长管理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无序蔓延和增长而引发的许多城市问题,与美国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城市发展应该借鉴美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经验。
为了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促进城市健康和有序地可持续发展,应把城市成长管理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城市公共政策来加以研究和实施。
因此,探讨我国目前实行城市成长管理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城市成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内容以及实施城市成长管理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中国目前实行城市成长管理的必要性(1)面对当前日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中国实行城市成长管理已迫在眉睫。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从1978年~XX年,中国的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60多个,城市化水平由%提高到%,城市人口由亿增加到5A亿。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左右。
中国将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三、四百年完成的城市化过程。
快速城市化发展必然引起因城市无限制增长和蔓延而引发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建成区盲目扩张、大量农田和自然土地被侵吞、土地的低密度开发及浪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交通拥挤、老城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公共服务滞后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以及城市安全问题。
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面临以下几大问题的严峻挑战:(1)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严重短缺。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快速进程必然引发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更多的非城市用地将转化为城市用地,这将会使我国土地资源的短缺形势更加严峻;(2)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等城市病已经出现,空间布局不能得到有机地疏散,造成城市“摊大饼”,不堪重负;(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如城市新区开发中基础设施不配套等;(4)历史建筑破坏严重;(5)旧城区改造与复兴。
这些都给我国目前的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美国实行了30多年的城市成长管理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城市的蔓延,保护了土地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了社区生活质量,保持和恢复了旧城区的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目前的城市管理迫切需要实行城市成长管理政策,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实现城市成长管理,是贯彻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对当前中国的城市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要协调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旨在使城市空间成长与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旧城区改造、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物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改善等和谐发展。
从城市成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看,城市成长管理的核心与和谐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3、中国城市成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认识误区中国城市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
这是由于建国之初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所造成的。
误区之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发展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
这种城市发展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缓慢。
对城市化应有积极的认识,城市化是不发达国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城市化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地管理城市发展。
城市的快速成长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城市成长的方式进行合理地调控,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控制城市发展的区位、时序、速度和质量。
(2)政策偏差中国城市成长管理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认识误区的影响,从1950年代以后,我国制定了“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在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
1980年,国家城市发展方针进一步完善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又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将其写入我国首部城市规划法。
这主要是从户口管理角度而不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制定城市发展方针,导致我国城市发展政策在很长时期内背离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实上,城市化发展进程受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制约,城市规模受多种条件和经济因素制约,不宜人为控制,世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
(3)立法滞后城市发展政策的偏差影响到我国城市管理立法的制定,并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立法的严重滞后。
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制定了《城市规划法》,于1990年开始实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法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以及不适应中国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新形势的问题。
而美国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实行城市成长管理政策,在同时期的1990年代已经发展到城市成长管理的“精明成长”时代。
而且我国城市规划立法的周期太长,严重滞后于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立法没有明确城市成长管理的重要性,目标不够明确和具体,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许多地方存在自相矛盾,而且城市成长管理立法不够完善,这导致我国实施城市成长管理的技术与工具的严重缺乏。
4、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内容借鉴国外城市成长管理的实践和经验,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具体内容有:(1)对城市发展区位进行引导或调控对城市发展区位进行引导或调控是指引导或控制城市的空间成长模式,即明确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和区位。
(2)对城市发展时序进行引导或调控对城市发展时序进行引导或调控是指引导或控制城市的时间成长模式,即明确城市在时间上的发展方向和区位。
(3)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引导或调控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引导或调控是指引导或控制城市的成长速率。
城市的成长速率的调控要依具体的情形加以判断,如当城市建成区的扩张速率超过城市的人口增长速率时就要控制城市建成区的发展速度;当城市建成区的扩张速率小于城市的人口增长速率时就要加快城市建成区的发展速度。
(4)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引导或调控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引导或调控是指引导城市向环境友好型、生活舒适型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城市成长管理的终极目标。
5、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对策(1)把城市成长管理上升为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我国城市发展由于受历史和政治架构的原因很少对城市成长管理加以关注,导致了许多城市管理问题的产生。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对城市成长管理政策的重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
城市成长管理在国外已经作为城市公共政策来加以研究和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我国,应把城市成长管理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城市成长管理的内容、工具、程序和改革做法,对我国的城市成长管理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各项城市成长管理的方针、原则、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
(2)加强城市成长管理的区域管制国外在近几十年来,很重视区域管制在城市成长管理中的作用。
早在1967年,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大都市区就通过州立法,建立了区域规划机构,也有许多州与州之间的区域城市成长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应积极探索城市成长管理的区域管制模式,树立城市成长管理的整体观和集群发展观,防止各自为政,自然开发。
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群、都市圈,急需建立城市成长管理的区域管制机构。
(3)建立完善的城市成长管理法律制度改进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建立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立法作为城市成长管理的技术和工具功能,以作为应对我国目前城市问题的强有力武器。
借鉴国外城市成长管理的工具和立法经验,建立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市成长管理法律制度。
(4)充分发挥遥感与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城市成长管理中的作用遥感手段已经是城市管理新的信息源,SPOT全色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已经达到10m,印度IRS的地面分辨率已经达到,可以用来编制l;50000~1:25000比例尺的城市图。
IKONOS 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已经达到lm,可以用来编制1:10006比例尺的城市图。
作为城市管理主要信息源的航空相片,可用来编制1:21100~1:500比例尺的城市图。
GIS已成为综合管理和分析各种城市管理数据来源的重要工具。
应充分利用遥感与CIS等信息技术,定期监测我国城市成长的时间、空间模式及其变化,对城市成长进行有效的时序管理。
篇二:城市管理心得体会城市管理心得体会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通过深入执法一线调研,我们感到,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强化“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
(一)转变执法方式。
城市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人对人的管理,在执法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文明执法,把人性化管理贯穿于执法活动始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一方面是以管理者为本。
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完善配套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思想好、纪律严、作风实、业务精的城市管理综合法队伍。
另一方面是以被管理者为本。
要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对市民的行为引导,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活动,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和谐执法环境,从而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管理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