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技术
一、生产工艺流程
无公害备料→发酵→装袋(柱)播种→发菌培养
温度25~30℃ 温度10~27℃
出菇管理
空气湿度60%~70% 空气湿度5%~90% 再出菇管理→采收
二、生产季节
山东一般适宜在秋季和冬季栽培,自然气温以20~25℃为理想的播种时间,15~20℃是适宜的出菇期。

在设备条件较好,既能升温又能降温的环境中,可以周年生产。

另外,选用不同温型的品种,也可实现四季栽培。

三、培养料配制
1、配方。

常用棉耔壳85%、麦麸12%、蔗糖1%、过磷酸钙1%、石膏粉1%。

或用棉籽壳99%、石灰1%。

也可以选用稻草,其中稻草50%、棉籽壳30%、麦麸17%、蔗糖1%、过磷酸钙1%、石膏粉1%。

2、配制方法。

按配方比例准备称好主料和副料。

先将主料堆放在干净的水泥地上,再将麦麸及石膏粉或石灰、糖水溶液依次拌入料中,反复搅拌均匀,适量加水,达到适宜的含水量。

四、装袋灭菌
1、装袋。

选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筒,宽20~22厘米,长40~45厘米,厚度0.02~0.025毫米,装干料0.7~0.8公斤。

采用两头袋口接种。

装袋时,将一头折叠,先放一层菌种,再放培养料并压实。

装到袋长一半时,又放一层菌种,再装满培养料,播种一层后压实。

用木棒在料中央插一空洞。

往孔内填小块菌种,接着在料面撒一层菌种封顶,再用绳将袋口扎紧。

接种量一般为10%~15%。

2、灭菌。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常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的工作压力为1.1~1.5公斤/厘米2,温度121~125℃,1.5~2小时;常压灭菌温度100℃时,保持8~10小时。

3、冷却。

灭菌后料袋搬入冷却室冷却,或者在已消过毒的培养室冷却,袋温度降到30℃下接种。

五、接种培养
1、接种。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操作。

接种室和培养室在接种前要进行一次严格的消毒,料袋和接种用品在菌种搬入后进行二次消毒。

接种时选择菌丝洁白、粗壮、浓密、交织成块的优质菌种,菌种不宜掰的太大或太碎,以杏核大小为宜。

一般一瓶原种(500亳升)接40~50袋。

2、培养。

菇棚消毒后,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到菇棚内,在畦床上堆垛发菌。

堆垛发菌后,要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注意堆温变化。

发菌温度以25~30℃为好,高于30℃,要及时散堆,加大通风量。

温度低于20℃,应设法增温。

菇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通风,低时中午通风。

菇棚内空气湿度以60%~70%为宜。

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一次。

翻垛时,发现有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拣出。

当菌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3厘米时,可在菌丝生长带上端1~2厘米处用大头针周身刺孔8~10个,以通气补氧,促进菌丝健壮生长。

在适宜条件下,一般中温型平菇25天左右,低温型30~35天,菌丝即可发满。

六、出菇管理
1、温度。

加大温差,刺激出菇。

平菇属于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利于出菇。

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6~10℃,以刺激出菇。

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温,夜间加强通风降温。

气温高于20℃以上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增加温差,刺激出菇。

2、湿度。

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进行喷水。

喷水注意向空间和地面上喷,严禁直接向菇蕾上面喷。

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可以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

在采收1~2潮菇后,菌袋水分大大下降,要及时补水。

3、通风换气。

低温季节,1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在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

通风换气必须要缓慢进行。

4、光线。

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

一般以菇棚内“七分阴三分阳”为宜。

七、再出菇管理
收获完第一、二批菇后,要补充水分与营养,其方法是将出过菇的菌袋,压在水中浸泡12~20小时,然后取出进行再出菇管理。

1、垒菌墙出菇。

(1)营养土。

营养土一般选用地表10厘米以下的肥沃土,用5%石灰水、0.2%多菌灵,喷入土中。

再用部分处理过的土加0.5%~0.8%磷酸二氢钾、1%草木灰、0.4%尿素、2%左右的新碎麦草以及0.02%的高锰酸钾搅拌成营养泥备用。

(2)垒菌墙。

垒菌墙时,先将出菇的菌袋脱膜,脱去3/4后,中间空隙用土填充,两端缝隙用营养泥封实,有菌膜的一头朝外。

按一层营养泥一层菌袋的顺序依次垒6~8层。

顶部用泥修成中间深10厘米的补水槽,后用直径2厘米的棍棒从水槽中间每隔20厘米,向下扎30~50厘米的孔洞,以利通气和排灌保湿。

菌墙垒好后,重浇一次水。

菌墙垒完3~5天后,解开袋口。

注意温度、湿度和通风。

每采收一茬菇,就向水槽添加一次营养液(蔗糖1%、尿素0.4%、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多菌灵0.1%、草木灰1.5%、三十烷醇11毫克/升、味精0.01%、水95%)。

2、覆土出菇。

在菇棚内开沟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的人行道。

将出过2潮菇的菌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用肥沃土填充菌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棒表面0.5~1厘米厚。

覆土后,向畦内浇水,水量以足以浸透菌棒,但不致使菌棒上浮为宜。

在出菇适宜条件下,约7天左右就可现蕾,再按出菇管理要求进行管理。

八、病虫害防治
1、杂菌及其防治。

(1)青霉和木霉。

青霉初期为白色,以后变成浅绿色。

木霉一开始即为绿色,以后绿色逐渐加深。

湿度高,通风不良,酸性环境易发生。

防治方法:可挖掉污染部位,然后洒上多菌灵原粉或生石灰。

料内污染,应全部烧掉或深埋。

(2)链孢霉。

发生的条件在25~30℃温度下,孢子6小时萌发,形成大量棉絮状菌丝,48小时后产生大量粉红色的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在培制培养料时用1:500倍多菌灵或霉锈净拌料,可避免发生,如果发生,及早销毁或深埋。

(3)石膏状霉菌。

常发生在培养料表面,产生粉状浓密的白色菌丝。

防治方法:增加料的磷肥含量,喷洒1:7的乙酸溶液。

2、病害及其防治。

(1)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菌丝疯长:菌丝表层气生菌丝浓密,影响出菇。

形成菌丝风长的原因主要是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所致。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平菇的大脚菇:子实体菌盖极小,菌柄粗长。

这主要是缺氧、通风不良造成的。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注意光线。

平菇枯萎:菇蕾或子实体生长停滞,逐步萎缩、变干枯死、腐烂。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分不足,通风过大。

防治方法: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不使料面干燥,通风时切勿让风直吹菇蕾或子实体。

锈斑:平菇菌盖、菌柄上产生锈褐色斑点。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形成的。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2)侵染性病害。

干泡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其正常生长。

其症状为子实体表面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出现褐色斑点,菌盖萎缩、干裂。

防治方法:降低温度,加强通风。

病区喷2%甲醛液或1:500倍多菌灵。

3、虫害及其防治。

(1)菌蛆。

主要危害菌丝体或子实体。

菌蝇、蚊等的幼虫都是白色或黄色没有脚的小蛆,会蛀食子实体。

防治方法:清除衰老的菌丝体;利用成虫趋光性,设杀虫灯进行诱杀,或喷高效低毒农药,如敌百虫1000倍液喷射,能杀死幼虫和虫卵。

(2)菌螨。

属于蜘蛛纲、蜱螨目的一些小虫,个体很小,黄白色,成堆时是淡黄褐色,像灰尘或米糠,繁殖力很强行动迅速,会吃菌丝和菌盖,造成菇蕾枯萎。

防治方法:原料充分晒干,周围环境喷敌敌畏,发生后用4%三氯杀螨醇乳剂800倍液喷洒。

(3)跳虫。

成虫有灵活的尾部,弹跳如蚤,咬食子实体。

防治方法:喷洒
0.1%的鱼藤精。

九、适时采收
在适宜条件下,平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到可采收大约一周。

采收适时,菇肉鲜
嫩,质佳味甜,产量也高。

采收过早,菇体发育不足,影响产量;过迟,菌盖干缩,菇柄坚硬,质量下降。

平菇菌丝生长期一般为25~35天,字实体生长期为85~95天,出菇4~6潮,生产周期为110~130天。

平菇的采收标准是:菌盖充分展开,颜色由深变浅,孢子尚未放射,此时为最佳采收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