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稿]薛颠流-杨海谈形意

[讲稿]薛颠流-杨海谈形意

[讲稿]薛颠流-杨海谈形意薛颠流-杨海谈形意形意拳薛颠流-杨海谈形意-2010/06/26-文档整理:刘军整理者前言和自我修炼感想:杨海为形意拳大师薛颠一系的传人,薛颠在形意拳的整理、创新、训练、实战等领域为一代大宗师,现代形意拳的很多典型训练方法都是薛颠首创或整理。

本文根据杨海的网络视频总结,语言经过重新整理精简,并未完全采用原话。

三体式专题讲座特点:身体略向前倾主要要求:姿势正确;要有足够的保持姿势的锻炼时间,保持一段时间后才能换姿势;要注意收势,有个收身、引导呼吸、放松的过程。

发力训练专题讲座原地及活步(原地迈出一步)的劈拳、崩拳、炮拳发力训练,对于提高功力很有价值。

功力是形意拳实战价值的基础。

具体动作细节描述略。

答武友问题集1、形意拳的练习步骤传统的说法,比如“明劲、暗劲、化劲”,以及更玄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说得不清楚。

从陈式太极说的“定架、活架、变架”来借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架,明劲,内三合外三合基本要求做到;第二阶段,活架子,暗劲,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沉兼备;第三阶段变架,化劲,随心所欲,因势利导,因敌而发。

这三阶段可以算初、中、高三个级别。

2、形意拳的练习时间传统没有明确体会。

对于爱好者,每天要保证一小时,专业水准就要求两到三小时。

练习内容一定要包括柔韧性训练,包括抻筋拔骨、踢腿卧腰等;要有所有内家拳的基本桩功,包括混元桩、三体式、发力训练;五行拳练习,以劈拳为主,不同阶段要有不同针对性练习;选择性学习十二形的内容,套路、器械、对练。

到了高级阶段,可以讲练拳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每时每刻都在练功。

3、自学的主要基础内容以五行拳为基础,特别是劈拳;站桩练三体式就可以了,以放松健身为主的其它各种桩不要轻易练。

静为三体动为劈,自学的重点就是练好这个内容;另外,要特别注重基本的柔韧性训练。

4、如何训练呼吸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

从复杂的角度说,呼吸方法很多,有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体式呼吸、神意呼吸、快速呼吸、慢速呼吸等等。

初学者要注意的很简单,就是要呼吸自然,不要努气,不要强迫呼吸;呼吸要与动作结合,动作指导呼吸,呼吸为动作服务,动作快就要呼吸快,动作慢呼吸就慢,呼吸与动作协调,是内三合和外三合的内容之一。

5、形意拳的掌不强求立掌,斜向前伸,虎口园,瓦垄掌,前伸和俯掌手指微弯,立掌如刀时则手指伸直。

三体式出掌时掌跟要略有沉重感。

(本人体会,前伸的掌像按着一个篮球,当然不像打篮球的时候五指张开,而是除大拇指张开以外,其余四指并拢,因此是一个瓦片形)6、发力训练有哪些发力训练有很多种,主要分局部发力和整体发力训练。

初学者重点以劈拳练习掌的发力,以崩拳练习拳的发力,以炮拳练习胸的发力。

7、丹田发力是怎么回事丹田发力就是腰胯发力,确实不容易一下子学好,但也并非神秘。

腰胯是发力的中枢,是整体发力的核心,可以将“丹田”看做是人体发力中心的一个抽象位置。

腰胯发力可以看做是局部发力,也可以作为整体发力来训练。

腰胯发力的第一步是“活”,通过柔韧性练习活腰胯;第二步通过站桩等训练提升力量,使腰胯能够产生力量;第三步,通过发力训练,使得力量进一步加强,发力质量刚柔相济,练功中架子要正,要在厂期练拳中体会。

8、炮拳如何发力五行拳练习五种发力,劈是直向下,崩直向前,钻石直向上。

炮和横则是斜向的发力,两者区别有三:横走内,顺缠,炮走外,逆缠;横略有曲线,炮更有曲线;炮以肩部的对拉力为主,横为腰的扭转推动小臂为主。

9、脚底如何“有根”要培养真正的“有根”,仅靠站桩是不够的。

站桩只能训练静态间架结构,对动态平衡有一定帮助,但要真正掌握动态平衡,要多在练拳中去训练,才能真正做到动态中“有根”。

10、什么是“起落”,如何在训练中体现形意拳的起落是含蓄的、细微的。

五行拳讲究一收一放,出拳前身体有个细微的上顶,出拳过程中有轻微的下沉。

要掌握好起落,就要坚持头上顶的同时身下沉,身下沉的时候头仍然要上顶,要有起落的意念,而并非外在的表现;起落不仅是身体的起落,更重要的时通过头上顶控制的神意的起落,以及胸腰的起落、呼吸的起落等等。

11、什么是劲断意不断劲是外在发力的统称,意是内在神意的统称。

“劲断意不断”是指发力到了尽头,意则仍然在园转运动,比如发力到了最前,含蓄有收的力;身体下沉,含蓄有顶的力。

这个境界需要日久功深才能达到,初学者只要注意行拳过程中,调动身体运行和发力的意念要绵绵不绝,绵绵不断,动作连贯,刚柔相济,就能体验到这个意境。

12、什么叫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并非是身体与地面垂直。

身的中正指的是背要圆,后背要中正,命门外撑,不能挺腹。

只要腰踏住劲,胯合住劲,肘沉住劲,头顶住劲,那么不管身体躯干是否和地面垂直都是“立身中正”。

13、如何握拳与陈式太极的“虎拳”相同,拳越紧越好,越发力越紧,发力点在小臂尺骨和桡骨的延长线上。

14、练拳时的快慢内家拳讲究快慢相间。

在初学的时候要速度均匀,以纠正拳架,固定正确的动作姿势;然后要用与日常习惯相反的速度来训练,就是慢出拳,快回拳——慢出拳,培养注意力,提高架子中正,回拳快则可练勾干之力;最后打乱节奏,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加快和减慢速度,达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就是内家拳的精神核心,在练拳中体会这个核心,就是对“内劲”的修炼。

15、如何才能实战形意拳是非常讲究实战的,实战是其核,实战的训练要贯穿到练拳的始终,学习每个动作的时候都要理解其实战要求,根据实战要求评测自己的动作质量;训练过程中要有力量、柔韧、抗打击、反应等等功力训练;接下来要有对练,与高手拆招、喂手、讲手,以致训练散打。

经过一系列练习过程,才能完善训练实战能力,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体会出形意拳的实战传统,打出形意拳实战的特色(比如三体式、步法、松沉、发力等等),而不是盲目去借鉴别的格斗技法。

16、饮酒后能否练拳饮酒导致心情不能平稳,注意力不能集中,呼吸不能协调,不能在饮酒后特别是大量饮酒后练拳;饮酒增加心脏、肝脏、循环的负担,练拳对身体有损害;饮酒后练拳容易发生意外。

17、练拳特别是站桩效果不好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容易出现练拳效果差的问题,主要是姿势不够中正,要么不能放松呼吸紧张紊乱,要么不能集中注意力而精神懈怠。

如果确实是精力不够,要注意休息而不能勉强练功。

18、太极、两仪、三才、四象等等与内家拳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概念,人们借用这些概念来表述练拳时的意念调整和运动过程中的动静关系。

这些哲学概念可以使练功中的一种意念体会方式,但形意拳是武术,根本上是身体运动的修炼,因此不要在练功中过于玩弄辞藻,因而束缚了练功。

19、练法和打法有什么不同和相互关系内家拳讲究慢练,体会身体协调性,但必须要有快练,只有过渡到快练,才能由练法过渡到打法——在打的时候永远是手快打手慢,所谓的慢也是相对的慢,在用的时候要快,要能在快的时候随意发挥和应用。

练得最终目的是一种本能的提高,是速度、力量、技巧综合的提高,不管慢练还是快练,单独练还是对练,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这个综合能力,而不是只为练而练。

20、身法和步法的要求大致原则是要灵活,练要重,用要轻。

轻才能快,重才能稳,二者要结合,要“内外如一,上下一致,周身用夹”。

21、面对败势失控的情况下,如何掌握身法步法大原则是进要身低,退要身高,退后走左右(不能直线退后),这样就在退后中能够反击。

22、如何进行实战训练要从基础一步步训练上来,对练、散手、器械都要综合训练,要系统训练,不能单独孤立看待实战训练。

23、形意拳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内家拳讲究性命双修,不是建立在自杀式训练基础上。

根本区别是内家拳是内外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双修,是有文化内在含义的,不是单纯的搏击术。

24、象形术的五法八象与形意拳之间有什么关系象形术是薛颠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编的,来自形意拳,以形意拳为基础,必须在掌握形意拳基本功基础上修习。

象形术是对形意拳的弥补和丰富,比如象形术有大量的掌法,相比几乎完全以拳为主的形意拳,增加了大量的变化,对身法和腰身的协调和灵活有更多丰富,有更多的步法和身法的变化。

象形术的五法自成体系,与形意拳的五行没有对应关系。

25、拳招的命名传统武术的招式以动物名字命名多,象形取意,比如“狸猫上树”。

新式武术以标准化命名,比如“上步冲拳”。

在对传统武术招式命名的理解上要有一些想象力。

另外,要分清哪些语言是描述拳的意境而非招式命名,比如“速、展、开、合”,这是贯穿形意拳的理念而并非具体的招式。

26、肩的训练方法肩的柔韧性训练极重要,要达到松、沉,发力时要任意松、紧、弹、抖,就要加强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反向”(要练沉就要起,要练前就要后拉,要有力就要松活软)、“大范围”,要与发力方向相反进行反向拉伸训练(背部合掌上推、小臂胸前交叉交换压单掌),以及进行大范围甩膀活肩(多练背折靠)。

27、塌腰塌腰的塌念“踏”,指腰要实,要有力度,腰要沉下去,能负重。

命门外撑并非脊柱外撑,而是整个腰背意念要“撑”,背要圆,要蓄力。

28、关于局部硬度训练形意拳不讲究局部硬度训练,骨骼肌肉再练,其硬度也无法与钢铁灰石相比。

局部硬度训练容易受伤,并非形意拳所要求,形意拳追求的是合理运用而非以损伤训练的方法简单提升肉体局部硬度。

29、膨乍劲没有“颤劲”以说,传统形意拳的“乍劲”是来自腰胯,集中全身协调发力,发力距离短的“寸劲”。

(咏春拳、陈式太极都有类似的发力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