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牡丹江广电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于万涛
在人的交际当中离不开语言,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作为家长同孩子交流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不听话,有专家认为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的话不中听。

是我们没有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了误导。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表扬和批评是教育艺术的体现、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教育导向。

据本人观察,孩子之所以出现厌学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来自于父母过高的期望、盲目的攀比、忽悠式的表扬和解恨式的批评。

先说过高的期望和盲目的攀比。

期望是一种教育策略,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期望是一种爱。

期望会使孩子产生信心,能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实现教师和家长预想的目标,会变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家长对孩子寄以期望是对的,但是这种期望要有梯度,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期望,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孩子智能现状和潜能开发的可能性寄以较高的期望。

如果超出这种可能性,就是盲目攀比。

比如说,别人的孩子能考清华,我的孩子也能考清华,因为他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孩子。

别人孩子能成为钢琴家,我的孩子也能成为钢琴家。

我这辈子没出息,
我一定让我的孩子有出息。

这就是盲目的攀比,这种攀比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一旦没能达到你期望的标准,双方都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或者偏差行为或者过激的行为。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就做不到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力水平的差异,有的人智商高达200以上,有的人智商在100以下,这就会出现智力能力的差异,比如说记忆能力,智商高的记200个单词需要一小时,智商低可能要用3个小时。

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占优势,有的人音乐智力占优势,有的人身体运动能力占优势。

三是非智力因素差异,动机不同、毅力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另外,每个人获得能力、形成能力的速度也是有差异的。

别人的孩子学什么,我的孩子也学什么。

别人的孩子考多少分,我的孩子就得考多少分。

别人的孩子考第几,我的孩子就得考第几。

否则就说,你看人家孩子咋就那么有出息,你再看看你咋就那么笨。

这样的比较,孩子是不能接受的。

再说忽悠式的表扬和解恨式的批评。

很多家长认为与孩子说话没那么多的讲究,看到什么说什么,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生气了什么解恨就说什么。

虽然是一家人,但是对待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还是要有原则的,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一、表扬与批评的原则:
1、不要对孩子进行忽悠式的表扬。

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时,家长说;“这孩子可聪明了,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孩子会把聪明与好成绩联系起来,不会把努力、方法、策略与好成绩联系起来。

那么,当学习难度增加时,这个孩子能否再取得好成绩是个未知数。

再如,希望孩子做什么事之前就来一顿忽悠,“儿子,你真棒!”,“我儿子最听话了。

”等等。

2、不要对孩子进行解恨式的批评。

这样的批评令人反感、甚至让人恨之入骨,记恨终身,至少造成逆反心理。

在家庭中有些父母经常使用人格取向的评语和结果取向的评语;“笨蛋、胆小鬼、窝囊废、懒蛋子、馋猫。

你老毛病又犯了。

你真给父母丢脸。

你看人家孩子。

你下一次一定考多少分。

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息。

再犟嘴就打死你。

再骂人就把你的嘴缝上。

你怎么还不写作业?你怎么还没写完作业?你怎么偷懒啊?你怎么死不改悔?你还要不要脸了?怎么还磨蹭呢?你可愁死我了。

我这辈子算是毁在你手了。

”这些都是侮辱人格,典型的解恨式批评。

这是污染孩子心理环境的行为。

常听此类话题的孩子,不逆反是属于不正常现象。

3、过程取向的表扬与批评能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明辨是非,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要运用科学的表扬,即多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表扬孩子的努力和使用的策略。

在学习过程、细节上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

这样孩子会经常总结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不断取得好成绩。

4、好事、正事、该做的事做错了坚决不指责。

比如说孩子的学习、家务劳动。

试想当您的爱人做家务时,您百般挑剔,不断批评,
这不对那不对,再来一顿人格羞辱,下次他(她)还能为您做家务吗?
5、坏事、不该做的事做得再好也要惩罚。

比如,打架、骂人、拿别人的东西、好吃懒做。

6、批评是纠正孩子行为过程中的错误方式,而不是指责和羞辱,更不是体罚。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慎用批评。

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使用恰当的批评。

二、关于惩罚和奖励
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其后果对自己的惩罚。

不是我们平时使用的打骂和体罚。

比如说;孩子的家庭作业写得不对或者没写完,家长用不着打骂体罚,给老师打个电话,沟通好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这就是让孩子自己承担没写完作业的后果。

这种办法比你唠叨、打骂体罚效果好得多。

奖励是对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对孩子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

奖励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学习就越有热情。

但是过渡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降低内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在学习上,如果家长用现金奖励或者是物资奖励,孩子不会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是把学习当成获得奖励的手段,一旦家长放弃奖励或者是满足不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就会放弃学习。

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可以先用奖励的手段把孩子吸引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
慢引导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当孩子的学习略有进步时,孩子就已经产生了愉悦感和自我成就感。

这时,家长给予及时的鼓励,孩子就会渐渐地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然后再强化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快乐。

奖励不可多用更不可滥用,一般说可以用在以下几方面;
1、家长的奖励可以用在孩子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活动上。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某种潜能时,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

例如,如果孩子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运动队及各种比赛;如果有文艺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某个文艺团体或者比赛;如果在写作、发明创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为他们举办成果展览会等;如果孩子在某学科上学有所长,那么家长可以让他们参加各种比赛,让他们去更好的学校。

让孩子在某一领域有成就感是对孩子最高的奖赏。

2、家长的奖励可以用在孩子能够增长见识、增长知识的活动上。

例如,欣赏国内的国外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购买图书,学习用品等。

3、家长的奖励可以用在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活动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没有人愿意在这个集体中被冷落,人最怕孤独和寂寞。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被别人认可,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支持孩子为这个集体奉献,支持孩子关心他人,支持孩子的爱心活动。

在这方面家长对孩子应该要钱给钱,要物给物。

三、表扬时常用的表达方式
口头语言:真不容易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啊!这孩子太有毅力了!这孩子的心真细!这孩子做事就是认真!这孩子做事非常讲究方法!(描写成功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

肢体语言:鼓掌,点头,微笑,树大拇指等等。

动作接触:摸头,搂肩,拥抱等等。

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得到足够的注意和赞美,确保他们的行为都能有及时的反馈。

表扬的艺术:用各种方式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动作接触对孩子表示惊叹的赞美。

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所做的事并不容易。

用真诚、好奇的表情听孩子表述他的成功过程。

通过第三者表达赞美。

称赞是团队活动;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父母之间,隔辈之间,父母与隔辈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都要保持一致。

家庭所有成员,同学集体,老师们意见一致,说法统一。

不能有的表扬,有的批评,有的这么说,有的那么说,让孩子无所适从。

批评与表扬的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激励孩子进步的一种手段。

关键是表扬与批评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场合,时限(及时)。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恰当地利用期望和反馈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如果利用不好,其结果可能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