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生物学报告 长江江豚

保护生物学报告 长江江豚







产品设计二班
20131680
文恺宁
长江江豚(学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长江江豚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

它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

眼睛较小,很不明显。

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

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

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

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

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

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

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淡水中生活,喜单独活动,有时也三五成群,最多的有过87头在一起的记录。

长江江豚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

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

生活习性
长江江豚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过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

江豚能发出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和低频连续信号。

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120个之间,为声纳信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低频连续信号为时间连续信号,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鸟鸣。

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尔在一起共同嬉戏。

江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

它们的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

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

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然后一次或连续数次使身体腾空,大部分露出水面,仅尾叶在水中向前滑行,偶尔全部身体都跃出水面,高度达到0.5米。

直立游动时,身体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够持续数秒钟。

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江豚则喜欢紧跟其后顶浪或乘浪起伏。

它还有有趣的吐水行为,将头部露出水面,一边快速地向前游进,一边将嘴一张一合,并不时从嘴里喷水,
有时可将水喷出60-70厘米远。

呼吸时仅露出头部,尾鳍隐藏在水下,然后呈弹跳状潜入水下。

呼吸间隔一般为1分钟左右,但如果受惊,下潜的时间可达8-9分钟。

一般如果入水时不弓着腰,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就不会很久,但下潜时弓腰的幅度很大,则表示将要深潜,不会连续出水。

当顺流游动时,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时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5米左右,而逆流时只能前进3米左右。

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在长江上作业的渔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称为“拜风”。

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

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随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

觅食的时候首先快速游动,多为深潜,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有时嘴上还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数十厘米高的涌浪。

发现猎物后就向前猛冲,接着快速转体,用尾叶击水、搅水,驱赶鱼群,使其惊散。

接着快速游动,迅速接近猎物,头部灵活地转动、摆动以便准确定位。

咬住猎物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着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时将较小的数条鱼都衔在口中后,再一次吞下。

饱食后便缓慢地游动或悬浮在水中。

如果集体发现鱼群,就协调行动,彼此分开游动,潜水不深,游动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扑和甩头的动作,将猎物包围,被追逐的数十至上百条银白色的小鱼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一片银光闪闪,
场面蔚为壮观。

江豚捕食同时,空中盘旋的鸥类就会及时赶来,趁小鱼露出水面时不停地飞速掠过水面,抢食小鱼。

长江江豚10月生产,每胎产1仔。

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非常有趣。

驮带时,幼仔的头部、颈部和腹部都紧贴着雌豚斜趴在背部,呼吸时幼仔和雌豚相继露出水面。

幼仔长大一些后,雌豚就常用鳍肢或尾叶托着幼仔的下颌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游动,呼吸时也相继露出水面。

携带的方式更为常见,雌豚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约5-10米远,但身体并不接触,也是前后相继露出水面。

授乳时,雌豚和幼仔常出没在水较浅、较缓的区域,雌豚身体稍微侧向一边,将一侧的鳍肢露出,幼仔则紧贴雌兽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时间大约为5-10钟。

有时雄豚也参与抚养幼仔,让幼仔游在雄豚与雌豚之间,但一般更靠近雌豚,“一家子”在水中同时沉浮,几乎平行地露出水面。

江豚雌豚的母性极强,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豚往往不忍丢弃,因此常常也同时被捕。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

长江江豚的过去与现在
长江源远流长、波澜壮阔、风景旖旎闻名于世。

在长江众多的水生动物中,生活着白鱀豚和江豚两种中国特有的古老物种,是全球备受关注的水中珍稀动物。

江豚和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最优先保护的13种动物物种之一。

2500万年以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里,可称为“水中大熊猫”。

50年前我们还可以在长江上看到白鱀豚成群结队地出没,但现在,在长江上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了,而江豚正在面临与白暨豚同样的命运,处在灭绝的边缘!
保护措施
目前江豚的保护工作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相结合保护策略。

洞庭湖是长江江豚分布密集的湖区,是江豚典型栖息地,鉴于目前该湖区的种群状况,在该江段对江豚实行就地保护刻不容缓,建议将市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保护区,以求达到更合理、规范的保护,并采取如下措施:
a.面对日益匮乏的渔业资源现状,建议在洞庭湖,特别是东洞庭湖区全面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并且及时补充各类长江原生鱼苗,取缔一切电打渔、迷魂阵、滚钩等非法渔具。

b.禁止在江豚活动密集的湖区及相应支流挖沙和采泥,保证江豚栖息地不受破坏。

洞庭湖江豚最多的、最典型的河流和湖泊交汇处的
鲇鱼口栖息地被挖沙以及废油污染严重破坏,即使是鲇鱼口附近也很少观察到江豚了。

c.2004年由于全国血吸虫回忆要在岳阳市召开,在湖区投放了约5000t的杀钉螺药剂,以此发生了在一个月死掉6头江豚的特大事件。

洞庭湖区周边有大量的化工厂、制药厂、造纸厂,这些工厂缺乏严格的管理,每天都直接向长江和洞庭湖排放各类污染物。

所以应该严格控制湖区污水的排放,避免江豚中毒事故发生。

d.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的三江口处常年停靠各类运输船只,江豚在此地的江湖迁移功能在逐步减弱。

洞庭湖大桥至三江口的主航道水域禁止抛锚停泊各类船只,保证江豚的活动不受影响。

f.监督过往该湖区、特别是从洞庭湖大桥至鲇鱼口水域的大型船舶减速慢行,避免螺旋桨击毙江豚。

g.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该湖区的江豚实行定期监测,掌握其动态规律性,以便于科学、合理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并进行长期管理。

h、加强公众能关注和参与江豚的保护工作;
I.加强江豚的科学研究工作,掌握其分布规律和种群变化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