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11〕47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控技术应用率达50%以上,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40%以上。

农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山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

县级以上医院普遍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基本建成,数字出版产业全国领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取得明显进展,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对机器(M2M)等技术的物联网方兴未艾,云计算顺利起步,前瞻性提出并实施“数字广东”战略。

2.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我省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并成为全省首个突破万亿元产值的主导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20389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2445 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信息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

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便民服务,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成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政务网络体系和全省电子政务密钥管理、电子认证基础设施以及涵盖省直单位、18个地级以上市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通过电子政务网站群提供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行政审批等便民服务。

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在行政审批、行政效能投诉、行政执法、财政资金运行等重要领域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

政法系统信息网络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以及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纵向和横向的互联互通。

4.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3169.1万,移动电话用户达9708万,用户规模和业务量均居全国首位。

有线电视网用户达1704万,其中数字电视用户929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互联网各项应用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互联网用户达5324万,居全国首位,普及率达55.3%,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接入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电信网联通至20户以上的自然村。

5.信息化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近年先后制订出台了《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广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和公开管理规定》、《转发省信息产业厅经贸委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8〕33号)、《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0〕66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一批政策法规,为全省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问题。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宽带化、泛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我省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信息产业方面,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大部分信息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产品,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尚未彻底改变。

——电子政务方面,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需进一步完善。

——两化融合方面,大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对涉及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整套信息系统应用不够广泛。

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

面向产业集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事业信息化方面,重大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按照《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托,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信息化普及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地区、城乡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通过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应用导向,创新驱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衍生性产业。

——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新思路、新机制,重点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社区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高度融合,全面提升。

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和提升效应。

注重区域、城乡间信息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扩大开放,保障安全。

坚持开放与安全并重,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对外开放步伐;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构建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省信息化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全国网络民生民情应用示范区、华南地区网络创新创业集聚地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信息化中心区域,基本形成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的“数字广东”框架,其中珠三角地区进入全球信息化先进水平行列,成为重要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全省主要信息化指标如下:——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65%,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65%,家庭网络平均带宽提高10倍,达到30兆比特;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珠三角地区实现“班班通”。

——传统产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汽车产品电子信息化程度达到40%,旅游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85%.——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非行政许可的政府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三、主要任务(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

重点推广应用集成化生产执行系统(I-MES),通过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工业机器人(ROBOT)、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精确度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

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上下游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提升产业链整体信息化水平。

2.加快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

发展壮大以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应用为基础,面向生产性企业的信息服务业。

充分发挥生产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技术溢出作用,培育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

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清洁生产、国际合作等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满足生产性企业在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品牌策划、知识产权、设备租赁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3.全力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

支持建设制造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汇集行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标准化数据,建设国内制造业相关领域的工程数据中心,重点打造国家级工程数据中心。

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信息资源库以及公共设计制造服务平台和工具库,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积极培育行业标杆企业。

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数字化、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等示范工程,总结推广工业生产流程、设计能力、管理模式改造的成功案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成功经验。

培育20家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10家装备制造数字化标杆企业以及20家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标杆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5.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

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普及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

支持研发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控系统、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等技术设备。

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中的应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发展节能减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3个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产业转移示范园,研发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

(二)大力发展新兴信息产业。

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产业基础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增长、高附加值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和软件产业。

以液晶电视集成制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薄膜太阳能装备和材料开发、发光二极管(LED)应用、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产业化及网络创新创业等六大工程为突破口,加强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