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重组案例宝洁等日化巨头深陷价格操纵反垄断罚款超10亿据外电报道,法国反垄断机构近日表示,“宝洁、汉高及高露洁棕榄公司(Colgate-Palmolive)被处以总额3.613亿欧元(合4.8亿美元)的罚款,因为这些公司协同联合利华在法国操纵洗衣粉价格”。
报告显示,宝洁公司被处以2.336亿欧元罚款,汉高公司被处以9230万欧元罚款,高露洁棕榄公司被处以3540万欧元罚款。
相关公司中国业务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一直未予回复。
早在,今年(2011年)3月,宝洁、欧莱雅、汉高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就曾因结盟操纵价格达20年,被西班牙政府处罚5000万欧元;4月13日,宝洁和联合利华又因操纵洗衣粉价格,受到欧盟反垄断机构处罚,欧盟给日化企业处以近3.2亿欧元(约合4.56亿美元)反垄断罚款。
若加之此次,宝洁等公司在今年因操纵价格或将被罚近10亿美元。
宝洁公司表示,罚款的金额与公司在法国的业务规模相关。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对此报道指出,长期以来,包括宝洁在内的消费品巨头在巴黎的隐秘饭店会面,密谋操控衣物清洁剂的价格。
会面时,巨头们都会使用化名来掩人耳目——汉高以“乌格斯”(Hugues)替代;宝洁以“皮埃尔”(Pierre)打掩护;高露洁棕榄以“克里斯汀”(Christian)伪装;联合利华则化名“劳伦斯”。
对于判定,汉高则表示计划进行上诉,并称罚款过重,宝洁法律顾问也表示将计划上诉。
对比国外的重罚,宝洁、联合利华等巨头在中国的“联手”所有付出的代价,相对低得多。
早在今年5月份联合利华被发改委开罚200万元罚单,原因是其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价格秩序。
但当时日化巨头宝洁其全球CEO麦睿博向媒体公然表示:“我们不排除涨价”。
作为日化界的老大,宝洁一向对价格的“操纵”游刃有余。
根据日化业内部数据显示,外资日化三强中,宝洁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联合利华在100亿元左右,两家巨头的市场份额估计在50%-60%之间,尤其是洗发水市场,两者基本上占领了绝对的份额。
国际巨头们凭着垄断市场的优势,私下结盟操纵价格的事例,近年来不时被曝光。
在中国,集体涨价、任意提价、价格欺诈,跨国公司同样的“恶行”也隐隐存在,并有增多的趋势。
今年年初,家乐福、沃尔玛超市价格欺诈被曝光,湖北、广西、云南等地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分别对涉案的19家超市门店各处以罚款,罚款总额合计达950万元。
这样一个处罚的力度显然跟西班牙及美国难以比较,专家指出,由于法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存在一定漏洞,我国对企业联盟操纵价格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达不到足够的威慑效果。
在法国限制竞争控制衣物清洁剂定价罚金总额达3.61亿欧元当地时间周四,法国反垄断机构Autoritéde la发布报告指出,因为协同联合利华公司在法国进行衣物清洁剂价格操控,宝洁公司、高露洁棕榄公司和汉高公司被处以总额3.6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63亿元)的罚款。
联合利华因在2006年率先举报了这一定价协议而未受到处罚。
该机构指出,这三家企业是法国市场规模最大的洗涤剂制造商,它们“长期密谋计划”操控产品的价格。
八年!三巨头长期密谋定价Autoritéde la称,在1997年至2004年八年的时间里,上述日用消费品巨头共同就向零售商提供的产品定价范围和促销活动达成协议,以限制竞争,稳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该机构表示,为了限制竞争,这三家公司就它们向超市和其他零售商提供的产品价格范围达成了协议。
它们建立了一个系统,来核查各方是否履行承诺。
在各方利益出现分歧时,这个“小集团”才最终解散。
报告显示,宝洁公司被处以2.336亿欧元罚款,汉高公司被处以9230万欧元罚款,高露洁棕榄公司被处以3540万欧元罚款。
宝洁公司表示,罚款的金额与公司在法国的业务规模相关。
不服!两公司已表示要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今晨报道指出,长期以来,包括宝洁在内的消费品巨头在巴黎的隐秘饭店会面,密谋操控衣物清洁剂的价格。
会面时,巨头们都会使用化名来掩人耳目——汉高以“乌格斯”(Hugues)替代;宝洁以“皮埃尔”(Pierre)打掩护;高露洁棕榄以“克里斯汀”(Christian)伪装;联合利华则化名“劳伦斯”。
对于判定,同样协助了法国监管部门调查的高露洁棕榄表示,公司将重新审查最终的评判结果。
汉高则表示计划进行上诉,并称罚款过重。
宝洁总法律顾问指出,此次法国的行为与“标准”是背道而驰的。
公司表示计划上诉,并称此次裁决与欧盟委员会在今年年初时的判决有重合。
●背景链接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裁定,2002年到2005年期间,宝洁、联合利华、汉高对欧洲八个国家的洗衣粉进行了价格操控。
当时,宝洁被处以2.112亿美元罚款,联合利华被处以1.04亿美元罚款。
汉高则由于向欧盟委员会“提醒”出现可垄断集团,获得了“赦免”。
(来源:人民网)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的缩写,也是中文译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由来,但近年来已不用全名),是一家美国电信公司,创建于1877年,曾长期垄断美国长途和本地电话市场。
AT&T在近20年中,曾经过多次分拆和重组。
目前,AT&T是美国最大的本地和长途电话公司,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
AT&T也是是美国NBA联盟圣安东尼奥马刺的球馆英语名AT&T Center。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如何在并购案例分析中运用反垄断法的原则和并购准则,往往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下面是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处理。
(一)AT&T与柯达胶片冲印一体化案的比较如何区别反竞争的一体化和竞争性一体化,AT&T与柯达公司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T& 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的一体化经营。
AT&T通过设计专门的技术标准,并保守网络标准信息,以排除其他制造企业。
当司法部反垄断处受理此案时,AT&T在申述中举出柯达公司的例子。
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卷,这种胶卷只能用柯达公司自己制造的设备才能冲印,而且柯达公司对冲印其照片使用的化学试剂进行保密,从而形成胶卷生产和冲洗上下游一体化。
最终,司法部判AT&T的行为是反竞争的,并未判柯达的行为是反竞争。
AT&T和柯达的一体化的主要区别:一是行业特点不同。
1982年以前的电讯设备下游市场几乎都被AT&T垄断,可以说AT&T是电讯设备的垄断买主。
而胶卷行业的用户是分散的竞争性买主。
二是柯达公司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尽管柯达产品的开发导致其他厂商(主要是Berkey)的成本增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生产新的产品。
实际上,柯达的行为促进了其他胶片生产厂商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而AT&T是按其设备标准设计公共网络的标准,如果其他制造商不采用AT&T的标准,其设备就无法与公共网络连接。
因此,可以说柯达公司是利用竞争优势,而AT&T公司是滥用市场力量,其一体化和保密是反竞争的。
由此可见,一体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主要判据是一体化企业是否滥用市场力量,关键要分清滥用市场力量和发挥竞争优势的区别。
(二)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波音和麦道公司分别是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老大和老二,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第1位和第3位。
1996年底,波音公司用166亿美元兼并了麦道公司。
在干线客机市场上,合并后的波音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而且是美国市场唯一的供应商,占美国国内市场的份额几乎达百分之百。
但是,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阻止波音兼并麦道,而且利用政府采购等措施促成了这一兼并活动。
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民用干线飞机制造业是全球性寡占垄断行业,虽然波音公司在美国国内市场保持垄断,但在全球市场上受到来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越来越强劲的挑战。
面对空中客车公司的激烈竞争,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有利于维护美国的航空工业大国地位;其次,尽管美国只有波音公司一家干线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但由于存在来自势均力敌的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波音公司不可能在开放的美国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绝对垄断地位。
如果波音滥用市场地位提高价格,就相当于把市场拱手让给空中客车。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在监管企业购并时,不仅仅根据国内市场占有率来判断是否垄断,还要考虑在整个市场范围内是否能够形成垄断。
对全球寡占垄断行业,需要分析全球市场的条件,而不局限于本国市场范围。
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
因此,在执行反垄断法时,美国政府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提高美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的重组和并购。
(三)家具连锁店的合并案在进行并购案分析中,市场集中度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关键要看合并后企业对市场的纵能力。
1998年美国两大办公家具连锁店(STAPLES与OFFICE DEPOT)的合并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家具市场是一个极具竞争性的市场,其中有成千上万的零售商。
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监管机构对家具商店的合并不应存在疑问。
但是,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这两个销售商的每一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进行非常细致的观测,发现在同一城市中,STAPLES 的价格要比OFFICE DEPOT的价格低,但是,在没有OFFICE DEPOT的城市里,STAPLES的价格要贵一些。
经济学家由此得到一个充分的证据:STAPLES与OFFICE DEPOT并购后,很可能提高价格。
因此,法院没有批准这个合并案。
美国司法部的一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得到有关市场价格等类似的数据和信息,没有必要去定义市场,可以直接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和预测并购行为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法院也接受了这个观点。
(四)对分解微软的不同意见微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占世界软件市场的80%以上。
去年以来,有19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法院指控微软公司利用其市场力量非法挤垮竞争对手。
地区司法部提出了把微软分解为两个企业的方案,而一些经济学家则从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对司法部的设想提出不同意见。
哥伦比亚地区法院的法官认为微软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反竞争的,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打击了竞争对手。
一是微软占有巨大的稳定的市场份额;二是微软公司把浏览器捆绑在视窗作系统上,把软件系统固化到芯片上,从而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三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
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微软的作系统和“办公室”应用软件分离开,将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