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1.社会控制的含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①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着眼: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来。
1901年他出版了《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②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社会控制是与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
(2)社会控制的含义
①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它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②对象:社会中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特别是对社会秩序有明显危害的犯罪行为。
③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与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相联系的。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①统治
a.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是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这种统治常常具有不可协调性。
c.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家认为任何权力的强制性的施加都属于统治行为,这样,统治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就是普遍的。
②制约
a.制约又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b.制约虽然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而不是单向的管束或制裁。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①正式控制
a.正式控制又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正式控制主要是用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
c.在现代社会中,正式控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控制方式较多带有正规化、普遍化的特征。
②非正式控制
a.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特别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社会舆论是非正式控制的手段;
c.非正式控制常常不是基于契约,而是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在初级社会群体或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控制被普遍使用。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①外在控制
a.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那么这种控制就是外在控制。
b.外在控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它要求行为者必须接受控制者提出的行为模式。
②内在控制
a.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这就是实现了内在控制;
b.内在控制就是社会或组织成员用内化了的价值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是个人高度社会化的结果。
(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①积极的社会控制
a.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b.通过大力宣传社会的规范和价值,奖励模范行为而达到预防违规行为的效果,是各方都愿意接受的控制方式。
②消极的社会控制
a.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b.消极的社会控制是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
3.社会控制的功能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有社会控制相伴随,这是由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这二重属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所决定的。
(2)社会控制的功能
①维持社会秩序
a.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在社会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社会表现为动态有序状态b.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保持社会安定。
②维持正常生活
a.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适应该条件的相互关系模式,即社会结构。
b.社会控制会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手段对破坏秩序者予以约束以致制裁,维持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
③促进社会发展
a.社会要谋求发展,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有基本的秩序。
b.一定的社会控制不但会使社会有秩序,也会促进社会的顺利发展。
(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①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社会关系模式所反映的利益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偏向统治阶级一方的。
从人类进步和正义的角度来看,这种社会控制发挥着消极功能。
②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任何社会规范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它并不具有普适性。
当人们试图冲破这种限制和束缚去追求新的合理目标时,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
4.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通过社会化和一定的社会控制实现)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
在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合理的平衡方
法可能是使社会规范建立在广泛共意即共同同意的基础之上。
(2)关于适度的社会控制。
导致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无法真正实现的原因:①人们对自由与控制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②利益的复杂性;③具体情况的复杂性。
(3)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
面对具体的社会情境,社会上都有一般的关于社会控制合理性和适度的标准。
所有社会控制都应该有助于人类的福利。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方式,是指社会和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预防、约束和制裁其成员的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
1.习俗、道德和宗教
(1)习俗
①习俗的含义
a.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
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期摸索、自然演化和积累而成的,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共同活动经验的反映。
b.习俗,特别是风俗具有地域特征,不同民族也常有自己的习俗。
②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
a.习俗的社会控制功能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
在传统、封闭的社区中,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b.习俗有优劣之分。
好的习俗有利于人们之间关系的维持,它形成和谐进取的氛围,这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是积极的;陈规陋习则是落后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它维护旧的社会秩序,它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消极的。
(2)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①道德又称道德规范,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②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理论规范,另一种是习俗性规范。
③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④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
(3)宗教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①宗教及其基本状况: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在当今世界上,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②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
a.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
第一,教规是宗教对其信徒行为的规定,它不仅涉及宗教活动,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些规定要求严格,常被称为“清规戒律”;
第二,宗教仪式是从事宗教活动的方式,其功能是增强信徒的宗教意识;
第三,宗教真正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约束,要借助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
b.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
第一,教育手段不但是对教义的学习和领悟,也包括参加宗教活动进行熏陶;
第二,宗教组织还通过制裁违反教规的活动对教徒进行强制性约束,有时,这种制裁是十分严厉的;
第三,宗教既靠内在控制约束教徒的活动,又靠外在力量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2.政权、法律和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