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发展轨迹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8月独立至1962年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前为一个阶段——动荡与恢复阶段;1962年至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93年7月公布“新经济五年计划以后为第三个阶段——调整改革发展阶段[①]。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
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
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
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
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②]。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③]。
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
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
“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④]。
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⑤]。
“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⑥]增至10.68亿美元[⑦]。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⑧],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⑨],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
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
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
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
“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⑩]。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
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
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⑪]。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
“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
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
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⑫]。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
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
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
1992年与中国建交。
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
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⑬],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
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
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
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
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
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
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⑭]。
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
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⑮]。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
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
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
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
”[⑯]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现代化成因浅析摘要:韩国仅用30多年的时间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实体,它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国际背景和国际经济有关。
韩国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和国际条件,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主动把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敢于利用国际组织的要求与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对内不断进行改革,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为韩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腾飞的机会,而韩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则是韩国经济腾飞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韩国;经济腾飞;全球化著名的历史学家沃勒斯坦曾经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列举出三种发展战略:一是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二是抓住机会搞进口替代工业化,三是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完全脱钩搞自己的生产。
许多拉丁美洲国家走的是第二条路,事实证明,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起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并不能长久。
冷战时期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平行市场”,关起门来摘自己的建设,经济上的落后是有目共睹的。
韩国却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它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始终将自己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尤其是紧紧抓住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空隙,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产业的更新换代:利用国际经济体制和运行规则,对内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这就是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
一、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提供的历史机遇韩国在其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
其出发点是试图凭借本国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生产经济建设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生活用品,以此来尽量减少进口,缓和政府在国际收支上的紧张局面。
所以,韩国政府采取了许多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从表面上看,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明显的保护幼稚民族产业的作用,得到了部分民族资本家的支持和拥护。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战略是不适合韩国发展的。
因为就韩国而言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国内市场有限成为制约其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障碍,长期的战争和政治上的混乱则使人民的购买力较低,企业资本积累不足。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韩国在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替代进口‟政策,实际上是…闭关自守‟政策。
这种政策的致命弱点是:把发展经济的基点只放在当地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没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这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正好解决了这个发展难题。
1961年朴正熙上台之后,针对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实际情况,抓住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开始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并于1 964年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出口主导型经营机制,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总体上看,韩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轻纺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重化工业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
之所以采取这两个战略,如果从大的国际背景来说,就是抓住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相对让出市场的有利契机。
第一阶段,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像轻纺工业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渐渐变得无利可图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1964年开始,韩国政府正式将出口量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重点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出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