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水污染研究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农村水污染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背景:现在农村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且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由于农村大多数居民都是饮用自然水,这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命安全,并且农村以种植业为主,水质安全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而且云阳大多数农村的河流以及小河沟是长江的支流,污染会直接影响长江水质!目的:1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农村水污染情况;2进一步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3.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各种原因;4.向广大村民提建议,向他们宣传水污染的危害,呼吁村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为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调查内容:1.实地调查我们在云阳县黑马村和云阳泥溪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大多数河流、池塘、水库、水沟等都存在不同层度的污染。
在黑马村我们主要调查了2个大型水库、一家山羊养殖基地以及流向长江的一条溪流。
在这中间的一个水库里,我们发现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水面漂浮着很多塑料袋以及各种瓜果皮,不时传来一阵恶臭。
据了解,这个水库已经废弃没有再使用了,但是这个水库严重影响到了环境。
在山羊养殖基地,我们老远就闻到一股膻味,在基地另一端是排出去的废物,我们看到一股夹杂着黑色的水顺着一条小水沟流向了一条小溪流,我们继续顺着一条小溪一路走,发现有些干涸的地方有许多被扔掉的衣服、鞋子甚至还发现了3个农药瓶,还有无数碎的玻璃渣子,但就在小溪的下游修筑有两个居民饮用水池,还有一个大型水库,这个水库为磐石水厂提供水源,这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生命安全!在泥溪乡街道旁的小河里,我们发现河面上了两边漂浮着很多的生活垃圾,包括泡沫、一次性碗筷、塑料袋、各种食品袋等,其中光是塑料袋就不少于23个,并且只是一段流域,并且河岸两旁泥沙堆积严重,导致河床抬高。
在一条公路旁的水池里我们发现水面上有被扔掉的牛奶盒,而且还漂浮着一层油状物质,经过询问原来是通过这条路的一些驾驶员的车漏了油流进去的。
2.走访调查在泥溪乡我们向周围的村民询问了相关问题及情况,其中有些村民向我们反映经常就有建设房子留下的碎屑被卡车运到河边然后直接倾倒在河里,造成河床泥沙堆积,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船舶通行,并且有大部分泥沙被水带到了长江里面,当晴天时候,河里总会散发出一阵恶臭,当下雨河里涨水的时候,泥沙上翻,搅合着垃圾,经常在一些窄的地方堵塞。
在黑马村我们询问了一位村民,他告诉我们有一个以前用来 10多位村民集体中毒,所幸的是没有人死亡,后来经上面部门调查才知道是因为在上游的一个工厂里铬超标,后来该工厂被下令该造,现在已经撤了这个工厂。
并且还向我们讲述了有一个堰塘里的鱼大量死亡,造成的损失约有两万元的事。
我们向他询问了原因,他说是水里长了一种叫水葫芦的水藻,使堰塘的水下严重缺氧,我们查询了一下水葫芦,这是一种和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曾经疯狂繁殖并造成水质被破坏,并且这里经常有农村妇女洗衣,如果用的洗衣粉里含磷的话,造成的水华会更厉害。
污染源:1.居民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以及设房屋产生的废物;2.工厂产生的未经处理废水;3.种植农作物所用农药残留的污染物;4.含磷洗衣粉和化肥排入水中造成的水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造成原因:1.农村大多数居民由于文化较低,品德素质较为低下,环保意识不高,对于水污染造成的后果不了解,并且对于已造成的污染不采取措施;2.没有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点,都是随便扔掉,对于有毒物质也未经处理;3.村里没有专门的水质管理条例和水质污染处理方案;4.相关部门没有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等。
解决方法:1.向村委会反映相关情况,向村里提建议,让他们把村里被污染的水源治理好;2.污染特别严重的村里无力治理的向县里水利部门反映情况。
3. 向村民们宣传水污染的危害,让他们懂得要珍惜水资源,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感想:由于农村大多数村民都是老人,对于水质污染的隐形危害不大了解,往往是危害显现出来了才意识到严重性,并且水质遭到污染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希望人人都意识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也希望人人都能主动投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回来!参与人员:牟连山杨森篇二: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武汉二中高一班吕诗景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水环境极为重要。
武汉市滨江、滨湖的独特地理优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但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水的污染是首当其冲。
近两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在武汉的发展,就水污染问题,我们作过一些调查、走访,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
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
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
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排污企业多,排污大户多,企业治理达标工作难度大。
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治理水资源。
一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将147家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厂转产或搬迁,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000万吨。
二是依法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
1996年确定全市614家企业超标排放废水,要求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
三是抓重点排污大户。
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
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
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全市355台工业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提高到%。
筹资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
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
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
“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环保部门统计:20XX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
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
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
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
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
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湖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
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1个。
两江岸边的污染影响沿岸水厂水质,饮用水源现状令人担忧。
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50-100米。
汉江“水葫芦”严重。
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
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
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初显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水厂,由于取水口与排污口犬牙交错,取水口为了避开上游仅1000米处的晨鸣纸业排污口,不得不多花400多万元,铺设管道向江心延伸300米取水。
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II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XX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堪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
“得水独厚,待水太薄”,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近几年,我市投资几十亿元实施环境创新,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如填湖建公园、建广场、建高楼;边建晴川桥,边向汉江倾倒渣土;边实施东湖截污工程,边向湖内排放污水等。
(二)湖泊填占严重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
究其原因:一是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现有法规缺乏强制性、操作性,发现填湖难以制止。
处罚措施单一,往往一罚了之,而有的单位和个人宁愿受罚,也要通过填湖获取更大利益。
二是体制不顺,权属不清。
过去,全市没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