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胫骨远端骨骺的骨化中心于生后6~10个月出现,18岁与干骺端连接。

其损伤以10~14岁发生率最高。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也是全身骨骺损伤中易发生生长障碍的部位之一。

暴力作用发生张力和压力致使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张力型者产生撕脱性骨折较多见,而压力型者产生Sulter-HarisⅣ型或Ⅴ型骨折,此型较少见。

[诊断]
一、病史
均有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踝关节处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畸形,疼痛,并有明显的功能受限。

伤处有明显的压痛,可触及骨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感)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常规X线检查应包括正、侧、斜位片。

在严重病例要做CT 断层或MRI检查。

五、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胫距关节脱位的鉴别:后者多发生年龄较大的儿童,受伤暴力较大。

多并发于踝部骨折或踝关部韧带撕裂伤。

局部肿胀、疼痛较甚,局部有时有弹性固定。

X线片显示胫距关节失常,在整复骨折时,胫距关节脱位常可一并整复,但当胫后肌腱、血管,神经或腓骨长、短肌腱移位,发生绞锁,手法不能复位时,应手术切开复位。

[证候分类]
由于踝关节受伤机理复杂,因此骨骺损伤的类型也较多。

Sulter-haris的Ⅰ~Ⅶ型生长机构损伤均可发生,还有表现为旋转骨折、Tillaux骨折、三平面骨折等特殊类型者。

Lauge-Hansenr根据冲击瞬间足所处的位置和力的方向,而分为旋后-内翻、旋后-跖屈、旋后-外旋、旋前-外翻-外旋等类型。

临床常根据其受伤机理分为:
1、内翻型:骨骺向内侧移位,有时伴有腓骨远端骨骺分离。

2、外翻型:骨骺向外侧移位,多发生在年龄较小儿童,多数合并腓骨远端骨骺分离。

3、外翻外旋型:骨骺向后外侧移位,常合并腓骨远端之螺旋形骨折。

如未合并腓骨远端骨折,则正位X线仅能见到
胫骨之斜行骨折线,而在侧位片才能见到骨骺各后方移位,后方带有干骺端骨折片。

4、垂直挤压型:垂直挤压暴力所致,常无明显之骨折线及骺之移位。

但临床表现为关节明显肿胀,胫骨远端压痛。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手法整复、“U”型石膏托固定
适用于Ⅰ、Ⅱ型骨骺损伤。

满意的骨折复位是最好的,但不要勉强,不宜反复多次整复,因为在骨的修复中可以矫正残留的畸形。

一般按损伤暴力作用的反方向复位,手法应轻柔,对不合作的小儿应在麻醉下复位,肌肉松驰和疼痛消失有利于复位。

使损伤减至最小程度。

膝关节屈曲90°,足跖屈使小腿三头肌放松。

助手手握小腿对抗牵引,术者一手稳握胫骨下1/4前面,另一手紧握足跟,首先顺畸形方向向远端牵引,然后在骨折部位施力进行复位,复位后用“U”型石膏固定3--4周。

(二)手法整复,经皮穿针或钳夹固定及石膏托外固定适用于Ⅱ型骨骺分离,复位后折端欠稳定,一般在麻醉后进行,在C臂X线透视下操作,穿针或钳夹时应注意无菌,防止针道感染,针尾包扎后行石膏外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

二、手术治疗
对于Ⅲ、Ⅳ型骨骺损伤关节面有明显移位,若有适应症应切开复位,内固定物只能采用光滑的克氏针,可以穿过骺板。

当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应尽快取出,手术时不要损伤骨骺的血运。

损伤时间超过10天的陈旧性病例,仅以外固定适当保护。

如晚期残留明显畸形再行手术矫形。

三、药物治疗
(一)中药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只是骨骺滑脱多见于婴幼儿,应以方便口服和外用为主。

早期肿胀严重,以活血行气为则,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若肿胀起水泡,或合并发热者,为瘀血化热,以活血清热为则,用小儿清热解毒冲剂。

中后期肿痛已消,者宜接骨续损,用小儿接骨冲剂。

(二)西药治疗
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术前半小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超过3天。

四、康复治疗
整复固定后,即可作足部关节屈伸活动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开始做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不宜暴力被动活动踝关节。

患肢负重以伤后六周逐渐开始为
宜。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骨折解剖或近解剖复位,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对位良好,骨折线模糊,踝部轻度疼痛,劳累后加重,内外踝侧方移位在2mm以内,前后移位在2~4mm 以内,后踝向后上移位2~5mm之间。

3、未愈:踝关节畸形,骨折不愈合,经常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