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州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报告.

湖州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报告.

湖州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研究摘要人口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充分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人口转变理论入手,回顾湖州人口发展历程,分析人口发展变化特征,总结出湖州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方法预测湖州未来人口总量及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对促进湖州人口与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关键词:人口发展趋势湖州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准确把握人口变动特征,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对制定与人口变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1.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323元。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口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始终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州人口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州市常住人口为289.3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6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6.79万人,增长10.2%,平均每年增加2.68万人,年均增长9.8‰。

一、湖州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分析人口转变理论也称人口过渡论或人口演变论,是研究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的理论,为当代世界人口学界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人口理论之一。

根据法国人口学家兰迪的“3个序列”理论,人口转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阶段为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三阶段为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转变过程是否完成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是否降低到2.1的更替水平以下;二是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否达到或高于65周岁的老年人口下限。

人口增长过程也是人口再生产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生命繁衍的自然现象,也与社会制度、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素质、人口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国以来,湖州人口从1949年的114.6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89.35万人,人口增加了174.66万人,增长1.52倍,平均每年增加2.5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5.3‰。

从60多年时间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曲折的变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口发展的变化趋势。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根据传统意义上的衡量标准,把自然增长率大于或等于20‰作为高速增长,介于10-20‰之间作为中速增长,5-10‰作为低速增长,多年来持续低于5‰并相对稳定作为平稳低速增长。

按照这一划分标准,根据不同时期人口增长量的多少和增长率的高低,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社会变革推动生产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使得人口迅速增长。

1950-1958年全市人口平均出生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其中1957年达到了这个阶段的峰值,为32.6‰,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达到26.4‰的峰值。

这一阶段全市总人口从1949年的114.69万人,增加到1958年的153.67万人,9年净增38.9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3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3.0‰。

这一阶段是湖州市人口增长的第一高峰。

这一高峰期,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的惯性作用对后来湖州人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1959-1966年):人口增长剧烈振荡期1959-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再加上严重自然灾害,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人们生活遇到很大困难,人口增长也步入低谷,全市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从1958年的26.9‰下降到1961年的18.2‰,而同期人口死亡率则由7.6‰上升到11.0‰。

结果这三年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1‰,其中1960年自然增长率仅为7.6‰。

这三年是1949-1972年出生率最低的时期,而死亡率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

随着国民经济走势的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形成湖州人口增长第二个生育高峰期。

196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跃至33.1‰,1964年再升到34.8‰,成为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

随后几年的出生率均维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自然增长率也维持在22‰以上的水平。

从1962年到1966年全市人口总量增加了20.6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13万人,年均增长23.8‰。

第三阶段(1967-1980):人口增长稳定下降期在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从1966年的29.9‰下降到1980年的10.8‰,1980年的人口出生率比1966年下降了19.1个千分点。

由于这一时期死亡率的变动幅度较小,由7.5‰下降至6‰左右,处于低水平并呈稳中有降态势。

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主要依靠出生率的降低来完成,这一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6年的22.5‰下降到4.5‰,人口增长迈入了低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前几年,由于第一次出生高峰生育的人口陆续进入婚龄期,人口出生率、增长率还处于较高水平。

1973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无节制生育状态有所控制,人口控制工作初见成效。

在这14年中,全市人口增加了38.2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73万人,年均增长13.5‰。

第四阶段(1981-1990年):人口增长小幅振荡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反弹或大起大落,而同期死亡率处于稳定状态。

但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阶段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两次小高峰,人口增长小幅震荡。

1981年和1982年出生率的上升是由于1980年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使在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未到位的情况下,部分原来要实行晚婚晚育的群体在婚姻法规定允许的下限范围内结婚,导致结婚人群集中,出现了出生率的小幅反弹。

1987年前后的小幅波动是因为第二次出生高峰生育的人口,即1962-1966年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期所致。

这一时期,全市人口增加了21.3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14万人,年均增长9.2‰。

第五阶段(1991-1997年):人口增速持续回落期随着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逐步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的逐步下降,全市人口出生率由1990年的15.5‰持续下降到1997年的10‰以下,与此同时,自然增长率也由同期的8.48‰下降到3.08‰。

进入90年代,湖州人口增长进一步趋缓,1991-1997年这7年时间里,湖州人口增加了9.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3万人,年均增长5.3‰,人口增速持续回落。

第六阶段(1998年至今):人口稳定低速增长期1998年以来,湖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尤其是2001年至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断下降表明前几次出生高峰对湖州人口增长的影响在减弱,人口发展已进入一个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外来流动人口开始涌入湖州,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来人口快速增加,推动了湖州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的出生率为7.8‰,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1.6‰,分别低于第五次人口普查0.8、0.4、0.5个千分点。

另一方面,全市人口总和生育率降至0.97,平均预期寿命高达79.63岁,依照国际标准,湖州人口转变过程已基本完成。

二、湖州人口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一)常住人口增长加快,户籍人口增长稳定2010年11月1日零时,湖州市常住人口达到289.35万人,与“五普”的262.56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6.79万人,增长10.2%,平均每年增加2.68万人,年均增长9.8‰。

十年间我市户籍人口从“五普”的255.79万人,增加到259.87万人,增加4.08万人,年均增长1.6‰。

而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到我市的人口达到了50.35万人,是“五普”18.63万人的2.7倍,其中来自省外的人口大幅增加,达到45.40万人,是“五普”14.50万人的3.1倍。

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是我市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历次普查中间年份全市人口总量平均增速总体上呈逐次回落走势,1991-2000年出现低谷,新世(二)生育旺盛期妇女占比缩小,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湖州市育龄妇女总数为82.85万人,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8.31万人,年均增长1.1%。

其中,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为31.57万人,比2000年减少2.04万人,占育龄妇女的比重下降7.0个百分点,生育旺盛期妇女的总量和占比的大幅下降对于降低人口出生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全市育龄妇女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1。

2010年全市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指一年内活产出生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数之比)为24.9‰,比2000年的28.4‰下降了3.5个千分点;总和生育率为967.3‰,比2000年的1105.1‰下降了137.8个千分点。

少儿抚养比(指0-14岁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之比)进一步降低。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湖州市少儿抚养比为15.1%,比2000年下降10.8个百分点。

少子化趋势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抚养压力,但在未来几十年里可能会加剧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压力。

(三)外来人口流入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数据显示,我市省外流入人口达到54.94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为45.40万人,暂住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下)9.54万人。

省外流入常住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4.50万人增加30.9万人,增长2.13倍,平均每年增加3.0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1%。

在省外流入常住人口中,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30.82万人,占67.9%,其中半年至1本段内容为第六次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数据.一年的占3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