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泰山石-文化论文

浅谈泰山石-文化论文

浅谈泰山石-文化论文
精心收集--用心发布
MEOIR-用心推荐
【摘要】泰山所特有的地质资源——泰山石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市场需求和影响都在不断扩大。

泰山石是观赏石的一种,其名目繁多,而花岗石则是泰山石中的精品。

泰山石文化作为中华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还拥有文学和旅游等多方面的价值。

对泰山石文化的研究和理论探索将在保护、开发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泰山石花岗石泰山奇石
泰山,古称“岱宗”、“岱岳”,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的东侧,山东省泰安、济南两市境内,绵延100多公里。

山体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基地岩石有24.5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之一。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四周环绕112座山峰,98座崖岭,102条溪谷,形成群峰拱岱的气势。

泰山巨大而厚实,东临大海,西依黄河,在平原上拔地而起,以居高临下的地形,成为万里平川上的“擎天一柱”。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泰山,同时也是世界级的地质公园。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泰山所特有的地质资源——泰山石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市场需求和影响都在不断扩大。

泰山石是观赏石的一种,是中国石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山东悠久的文化史上,有着光辉的地位。

远在先秦时代,五岳之首的泰山怪石就成为了特别重要的贡(供)石。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泰山鹅卵石、文字石、玉石等,大概是有记录的最早的观赏石。

在我国,对于石头的观赏和收藏历史久远,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
址中所出土文物里,就有石珠项链,松绿石、玉石饰物等。

而关于泰山观赏石的记载,在《山海经.魏书》《池北偶谈》《西清砚谱》等典籍中,更是俯拾可得。

明代万历年间编写的《素园石谱》中录入泰山奇石二枚,其中一枚就为秋泉真人所收藏。

泰山五彩缤纷的石头家族中,有花岗石、燕子石、玉石、墨石、麦饭石、景观石等等,在这里主要讲述其中的花岗石。

其石的特点是粗犷豪放,成实稳重,为泰山石中的精品。

泰山花岗石属卵石的一种。

卵石是岩石的碎削物,是岩石经过流水的长期搬运被磨掉了棱角而形成的,不是岩石的一种类型。

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冲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顽石滚滚而下,千万年来冲刷出无数的卵石。

这些卵石光洁滑润,晶莹明亮,石色铁青,纹理雪白,造型千姿百态,图案千变万化,具有观赏收藏奇石所崇尚的“形质纹色”四大元素。

, 【
, 泰山花岗石多出于泰山谷底,尤以主峰西部桃花源峡谷中所产
成色最好。

其外表多为不规则卵形,以花岗岩为主,间有石英。


晶颗粒较粗,纹理清晰,画面突出,粗狂凝重,对比色调比较强
烈。

大多为青黑色,并呈现白、褐、红不等的花纹,以黑白花居
多。

泰山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纹理图案与石体本身在花泽上反差较
大,特别醒目。

直观性较强,有奇美、壮美、精美、粗犷美的不同
特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泰山石上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植
物、景物、文字或像得逼真,有纯真之美;或似像非像,有朦胧之
美;或似图画艺术大写意,速写,简笔勾勒;或似运用西方印象主
义等艺术手法创作的油画,勾起人们的联想,有很强的意境美。

由于泰山奇石主要以其纹路奇特清晰著称,鉴赏泰山石也就主
要从其石面上的线条、纹路、色彩和形象构图上寻觅具体的文化象
征。

章鸿钊《石雅》中说到泰山“麻石中有文如阿拉伯数字者”,这
麻石即为泰山石。

所以泰山石也被称作是文字花岗石。

泰山文字石
主要有字形、字体、字意三方面评价标准,同时也看石形、质地。

按照现在欣赏奇石所遵循的“形色质纹”来说,鉴赏泰山石首要的标
准就是“形”奇。

要标新立异,特点突出。

或丑、漏、透、瘦,或
皱、拙、清、顽,所呈现的形状要独特,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形
体要完整,自然天成,而非人工雕琢。

每块奇石的石棱、石纹、石
根等等都是其与众不同的一点,只有保持特色,才能成为独一无二
的奇石,美石。

鉴赏泰山石第二条标准就是色美。

泰山石的色泽,
或深或浅,或单色或复色,都应与其形态主题相协调一致。

在美石
色泽的鉴赏上,要突出特色,避免含混模糊。

同时还应注意主题和
主调的鲜明。

鉴赏的第三条标准是质佳。

指的是石质坚韧细密,结
晶体分布均匀。

鉴赏泰山石的最后一条标准就是纹丽。

纹理分为平
纹、凸纹、明纹、暗纹、横理、竖理、曲线理、环状理。

有言之:
“优秀之品,形质既异,纹彩亦殊,无一重复,备无穷无尽之妙。

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之感”。

中国的石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朝的1500年间,是中国赏石文化的起源期。

宋朝米芾以赏石四字诀“皱瘦漏透”作为赏石文化的精髓,确定了中国传统的赏石美学、理论。

这以后的800多年间,几乎没有一部赏石著作突破过米芾的赏石美学框架。

包括宋苏东坡、元赵孟頫、明清李渔、林有麟、清沈心、梁九图、民国章鸿钊、张轮远等人的赏石论述,均是在米芾赏石美学理论的框架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中国广西红河石为代表的新石种被重新发现,并被迅速流传到东南亚,异军突起的赏石四要素“形色质纹”才逐渐被传播开来,并广泛的被赏石家所接受,确立了一种新的赏石美学理论,动摇了米芾在
中国赏石界的传统地位。

泰山石就是现如今赏石潮流中的一刻璀璨新星,将“形色质纹”表现得异常美妙又淋漓尽致。

从秦始皇封禅立石到大汶口的第一串石珠项链;从孔子凭石寓志到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的观念,中华石文化不仅内涵深邃,而且一直发展着。

如今,石文化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位于自然、社会和主体精神的交叉边缘,有了更深远的发展。

而泰山石文化作为中华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还拥有文学和旅游等多方面的价值。

对泰山石文化的研究和理论探索将在保护、开发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芳,孙毅.中国石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
,2,周谦.中华石文化与泰山石.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程玉岱.泰山花岗英脉石.奇石探究,2001,153.
o 【
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