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6——17页7,11 (2)第一章化学反应热1.1 几个基本概念1.1.1 系统(体系)和环境(外界)为了明确研究对象,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余物质分开,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影响所能及的部分称为环境。
在烧杯中加入稀H2SO4和几粒Zn粒(图),如把H2S04+Zn粒当成研究对象,则H2SO4+Zn 粒就是体系,而烧杯等就是环境;如把烧杯和H2SO4+Zn粒当成体系,则周围的空气就是环境等。
按照系统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情况,通常可将系统分为以下三类:1.敞开系统(图)系统和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则该体系就是敞开体系。
2.封闭系统(图)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
如将上述烧杯放入一个不绝热的密闭容器内,则是封闭体系。
3. 孤立系统(图)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就象上例,如将盛H2SO4+Zn粒的烧杯装如一绝热的密闭容器内,则烧杯、H2SO4+Zn粒、和绝热容器所组成的体系就是孤立体系。
若将化学反应(包括作用物和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什么系统?那就属于封闭体系了。
注意!在研究化学反应时,不加特殊说明,都是按封闭体系处理。
1.1.2 状态与状态函数系统的状态就是系统宏观性质(例如压力、温度、体积、能量、密度、组成等)的综合表现。
或者说系统的宏观性质的总合确定了系统的状态。
由于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状态的单值函数,亦称状态函数。
即用来描述系统宏观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决定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如一杯水的始态是20℃、100kPa、50克,其终态是60℃、100kPa、50克。
不管采取什么途径,其温度的改变量ΔT都是40℃。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任何过程中(当然也包括化学反应)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热力学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化学热力学中,研究的是宏观静止系统,不考虑系统整体运动的动能和系统在外力场(如电磁场、离心力场等)中的位能,只着眼于系统的热力学能(内能)。
热力学能是指系统内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振动能、分子间势能、原子间键能、电子运动能、核内基本粒子间核能等能量的总和。
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假设系统由始态(热力学能为U1)变为终态(热力学能为U2),若在此过程中,系统从环境吸热为q,环境对系统作功为W,则系统热力学能变化是ΔU = U2-U1= q + W (1.1)式(1.1)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它表明变化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加上系环境对系统所作的功。
这也是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与温度、压强等状态函数一样,系统的热力学能增量ΔU只与始末状态有关,与所经历的过程无关。
1.2.2 功和热是系统和环境间能量的交换形式,它们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途径有关。
热力学中规定,系统吸热q为正值;系统放热q为负值。
系统对环境作功时,W取负值;环境对系统作功时,W取正值(某些书上是将系统对环境作功为正,环境对系统作功为负,这时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ΔU = q-W)。
热力学中将功分为体积功(膨胀功)和非体积功(有用功),即W=W体+W有。
热力学中把除体积功以外的功统称为有用功(或称非体积功),以W有表示,如电功、表面功等。
化学反应如要做有用功,则需要特别的按排或者需要一定的装置。
热力学系统体积变化时对环境(外界)所作的功称为体积功。
体积功对于化学过程有特殊意义,因为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
如果外压p不变,这时的体积功为W体=-PΔV。
1.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课上演示实验]:安全火柴为什么为什么不安全?所谓安全火柴是相对第二代不安全火柴而言的。
第二代火柴是1816年由法国人德鲁逊发明的。
这种火柴头上涂有硫磺,再覆以白磷,铅丹(Pb3O4)或二氧化锰(MnO2)及树胶的混合物。
白磷受热后容易熔化,在40℃就会起火燃烧。
白磷是巨毒的物质,人误服0.1~0.2克就会死亡。
用白磷制成的火柴,在较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
虽然很方便,但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所以这种火柴问世不久就被世界各国普遍禁止制造。
红磷要到260℃才开始燃烧,也不象白磷那样有巨毒。
但红磷单靠摩擦是不能起火的。
可是当它与氯酸钾混合后,比白磷更容易起火,发生燃烧或爆炸。
1855年,伦塔斯脱姆运用其独特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一个巧妙而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难题。
他把引火剂分成两部分,用可燃物氯酸钾、二氧化锰等及树胶调成浆糊沾在浸过石蜡的小木棒上制成火柴头;把红磷、细沙做成胶粘涂在火柴盒的侧面做成火柴皮。
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的侧面上摩擦时才会点着。
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易引起火灾,因此被称为“安全火柴”。
KClO3+H2SO4(浓)=KHSO4+HClO3,HClO3不稳定又分解成O2和Cl2等。
同时上述反应又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火柴自然。
化学反应热是指有用功为0,等温过程的反应热,通常还要有等容或等压的条件。
因此有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两种。
1.3.1 等容反应热在恒容、不作有用功的条件下,热力学第一定律中W体+W有=0。
所以ΔU =q v(1.2)式中q v就是等容反应热,左下脚标字母v表示等容过程。
式(1.2)表明,等容反应热全部用于改变系统的内能。
q v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1.3.2 等压反应热在等压,不作有用功的条件下,热力学第一定律中W体=-PΔV=-p(V2-V1),故ΔU=U2-U1=q p- p(V2-V1)q p=(U2+PV2)-(U1+PV1)如令H ≡U+Pv (1.3)q p=H2-H1=ΔH(1.4)式中q p就是等压反应热。
H就是物理学中提到的焓,式(1.3)是焓的定义式。
H是状态函数U、p、V的组合,所以焓H 也是状态函数。
式(1.4)中ΔH 是焓的改变量,称为焓变。
由(1.4)式还可以看出,等压反应热也与途径无关,在数值上等于焓变。
因为我们遇到的化学反应,大部分是在100kPa 下,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而且许多反应都伴有明显的体积变化。
所以,我们遇到的反应大部分是在等压下进行的,其反应热是等压反应热,刚好和焓变数值相同。
故通过焓变值ΔH 就可以知道恒压反应热的大小了。
因此就用ΔH 表示等压反应热。
今后我们提到化学反应热,不加特殊说明都指等压反应热。
例1.1 在等温T 、压力p 及非体积功W 有=0的条件下,要实验测得反应C+1/2O 2=CO的反应热是很困难的。
因为无法保证只生成CO ,而没有CO 2生成。
但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反应,如下图所式 :因为ΔH 与途径无关,故有:Δr H m ,1=Δr H m ,2+Δr H m ,3式中的下脚标r 表示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m 表示是1mol 反应(1mol 反应先可以简单理解为按所给的反应方程式进行的反应)。
在100kPa 和298K 下,已经测得反应(1)和反应(3)的等压反应热(这应是可以做到的)分别是(1) C (s )+O 2(g )→CO 2(g )Δr H m ,1=-393.5kJ ·mol -1(3) CO (g )+21O 2(g )→CO 2(g ) Δr H m ,3=-283.0kJ ·mol -1 反应(2) C (s )+21O 2(g )→CO (g )的Δr H m ,2=Δr H m ,1-Δr H m ,3=-393.5kJ ·mol -1-(-283.0kJ ·mol -1)=-110.5 kJ ·mol -1。
盖斯定律是19世纪中叶俄国科学家盖斯综合分析大量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所以叫盖斯定律,又叫反应热加和定律。
利用盖斯定律可由分步反应的Δr H m ,i ,求总反应的Δr H m ;当然也可以从已知的n-1反应(n 是总反应和所有分步反应数的总和),求另一个未知反应的Δr H m 。
例1.2试求以下反应(1)CO (g )+ H 2O (g )= CO 2(g )+ H 2(g ) 在298K ,100Kpa 条件下的反应热是多少(该反应是工业制氢的重要反应)?已知下列反应在298K ,100KPa 时的Δr H θm 为(2)C (石墨)+21O 2(g ) = CO (g ) Δr H θm = -110.5 kJ ·mol -1 (3)H 2(g )+ 21O 2(g )= H 2O (g ) Δr H θm = -242kJ ·mol -1 (4)C (石墨)+ O 2(g )= CO 2(g ) Δr H θm = -393.5kJ ·mol -1解:从分析四个反应可知,(3)-(1)+(2)=(4)代入有关数据,可得反应(4)的Δr H m = -41 kJ ·mol -1。
3 m r H ∆ 2.m r H ∆1.m r H ∆1.3.3 热力学标准态所谓标准状态是指在温度T 和标准压力ΘP (100kPa )下该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
纯理想气体的标准态是指该气体处于标准压力ΘP (100kPa )下的状态。
而混合理想气体中任一组分的标准态是指该气体组分的分压力为 Θ时P 的状态。
纯液体(或纯固体)物质的标准态是指压力ΘP 下的纯液体(纯固体)的状态。
关于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的选择问题,较为复杂,这里选其浓度1mol •L -1为标准态。
应注意的是,标准态只规定了标准压力ΘP (100kPa ),而没有限定温度。
但通常我们从手册或专著查到的有关热力学数据一般都是298.15K 时的数据(我们书后的数据也是如此)。
在标准态时,化学反应热(严格讲应是恒压反应热)用Δr H Θm 表示。
下标“r ”表示反应,“ θ”表示标准态,“m ”表示进行1mol 反应。
1.3.4 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所谓标准摩尔生成焓,就是在一定温度、标态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时反应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以符号Δf H m Θ表示。
常用单位是kJ ·mol -1。
由定义可知,最稳定单质的标准生成晗为0。
在标准条件下石墨和金刚石,石墨是最稳定单质。
当石墨转化为1mol 金刚石时需要吸收1.91kJ 的热量,即C (石墨)→C (金刚石) Δf H m Θ(金刚石)=1.91kJ ·mol -1如果是氯化氢(HCl )和硫酸钠(Na 2SO 4)这类电解质,它们在水中将解离成正、负离子,而各种正、负离子在水溶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合,形成水合离子。
显然,这些水合离子总是正、负离子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