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构建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图片(尤以北师大版教材的图片最为繁多),很少有文字的表述,特别是缺少有关概念、法则、定理等的表述,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表述。
但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解答有关的知识点时,大多只会做,不会表述。
究其原因,和课堂中的教学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本身并没有形成数学阅读的意识,只是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后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数学阅读,但是他们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的层面上,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回答概念性的问题叙述不清。
二、怎样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导航”。
1.数学阅读不应“浮光掠影”,而应“学贵有疑”案例:“认识小数”教学片断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像上面这样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
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甲教师先在投影中直接出示这段话,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然后讲解含义。
虽然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要求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细致地阅读,领会其内容、含义,但是更应讲究方法。
像这样浮光掠影地阅读,学生怎能真正领悟?乙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哪些数是自然数?整数呢?②你能分别说出几个自然数、整数和小数吗?③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你举例说明。
乙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设置了一些问题,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更深刻地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数学阅读应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1)学会勾、标、点、画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
如规定条件用“”勾、问题用“■”标、概念或关键句用“……”注、重点词用“▲▲▲”点、公式用“□”圈等,并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2)注重反复推敲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和题目要求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
(3)学会主动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让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质疑交流使学生观察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自然思考也会越来越周密深刻。
3. 数学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元素的融入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数学教师要用语言来演绎数学冰冷外表下的和谐与美丽,用语言把数学严谨的学术形态转化成现象生动的教学形态。
在数学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引入更多是以图片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常问:“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常常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不着边际地说。
如北师大一年级下册48页第9题。
我们可以这样问:“图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这样的设问,可以使学生把整个情景图中的场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完整地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比教师一问一答更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应当是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为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导航”,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如童话般的美丽!一、数学教材的阅读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教学环节为: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教材——师生交流反馈。
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只是书本知识,还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教材的阅读主要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
数学的阅读不像读小说,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
概念和定义等知识必须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掌握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
另外,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会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第二类,重要句段的阅读。
在教学中,对于某一节课内容让学生自学时,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
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再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直圆柱。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通过对“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在计算圆锥面积时就是先算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后再乘三分之一,这样对圆锥的公式记忆就更加深刻,解题时出错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类,“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
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
如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就是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的贡献。
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去读。
如第十二教材第20页的“你知道吗”就是对正、反比例的知识进一步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认识,也为初中的学习正、反比例函数及图像埋下伏笔。
二、应用题的阅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
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
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我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把应用题的题目读完整才分析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我改变了大多数教师喜欢亲自读题目的习惯,让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
2、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
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如有这样一题:一个工程队修公路,4天修了640米。
照这样计算,修一段2080米的公路,需要用多少天?这个题目的关键词就是“照这样计算”,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知道这里有个隐含条件就是工效是一定的,解答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3、对于表格、图画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现一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这样的题目可能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示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同样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之上。
我就形如语文教学那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学生学习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
比如我所带的班买了一些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还常年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等,使学生通过阅读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