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产业生态圈视角下大数据产业集群培育的研究_苏州为例(2015)
产业生态圈视角下大数据产业集群培育的研究_苏州为例(2015)
第 16 卷 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常 州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6 No. 1 Jan. 2015
产业生态圈视角下大数据产业集群培育的研究
———以苏州为例
3. 大数据人才供给缺口大,大数据技术滞后
大数据专业人才短缺是困扰全球的问题。根据 预计,到 2018 年美国需求拥有深厚的海量数据分 析技能的专家 14 - 19 万名,熟悉如何应用海量数 据的管理者和分析员 150 万名[9]。2013 年开始,英 美等国开始培养大数据人才,国内高校也开始规划 大数据人才的培养 ( 见表 2 所示) 。大数据人才的 缺失制约着技术的创新,加之大数据的核心技术被 发达国家所掌控,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原创性、通用 性不足,有影响的技术、产品更少,使苏州培育大 数据产业受到制约。
主要内容 行政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一切人都享有获得行政信息的权利 公众有权查阅会议的记录、报告、草案研究或其他文件,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复制文件 解决政府信息公开、保护私人秘密两种制度的矛盾问题 规定合议制机关的会议必须公开,公众可以旁听会议,获得会议的信息 明确规定了联邦机构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以及管理联邦信息系统与技术的总体政策指导方针 作为信息公开的对象包括电子记录,规定了有效的公开措施等
响力,制定有效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大数据; 产业链; 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 C93.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2X ( 2015) 01 - 0056 - 07
doi: 10. 3969 / j. issn. 2095—042X. 2015. 01. 011
流、物流、资金流所形成有效互动,紧密合作、优 势互补, 并 且 根 据 经 济 杠 杆, 风 险 共 担、 利 益 共 享,实现区域综合性的规模效益最大化。
在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大数据产业的同时,我 国积极部署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和发 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 产业。苏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先后 在乡镇经济、开放型经济两大战略机遇期取得了显 著成功,形成了举世瞩目的 “苏南模式”[3]。苏南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是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区域最 高的地区之一。苏州,既是苏南地区的中心,也是 全国经济的排头兵,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规 划,以建设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和 “苏南 自主创新示范区” 为契机,率先布局 “大数据”, 牢牢把握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及产业集群的形成机 理,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 圈。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大数据与 “四化” 协同 创新、融合发展; 有助于推动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 战略性变革; 有助于苏州因地制宜地探寻科技经济 融合的 “苏州模式”。综合国内外形势,培育并发 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对苏州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
心基于虚拟化技术,建设了云计算基础平台,提供 云主机、云存储等服务; 万国数据提供数据中心虚 拟化、弹性主机、虚拟化灾难恢复等服务; 风云网 络致 力 于 云 服 务 平 台 的 研 发 和 运 营 服 务,开 展 SaaS 应用孵化等服务; 麦迪斯顿、方正国际等企 业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与 此同时,苏州还引进了 100 余家国际、国内科研院 所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投资建设了苏州市下一代
能环保产业,增长 36. 5%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 WEB 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无线网络与信
增长 19. 8%[5]。苏州围绕 “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 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等 50 余个大数据方向重点实验
应用领域,带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协同知识、信 室和一批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初步建成大数
息、技术,创新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 据开放实验室,为大数据企业提供有效的测试验证
纵观苏州实际情况,要突破这几点,除了要有
·58·
常 州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 年
创新突破性的人才供给、科学技术,还要有源源不 群将概念变成实践,需要科学化、针对性的构思与 断的政府资源支持,包括政策、法律、服务、财政 规划。 投入等等配套资源。因此,苏州培育大数据产业集
复旦大学
专业名称
学位
数据科学
博士
数据科学
硕士
数据科学
硕士
大数据
硕士
大数据分析
硕士
数据科学 工程硕士、博士
数据来源: 由作者自行整理 ( 数据待更新)
二、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构思与路径 ( 一) 探究大数据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 般来说它将经历 “种子期”、 “培育期”、 “成长 期”、 “成熟期” 四个发展阶段[10]。具体如图 1。 随着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发展演进,会产生人才聚 集、技术创新、资金汇聚、服务提升等效应。探究 大数据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将为培育大数据产业集 群提供更科学的发展思路。 从大数据产业链构成来分析,按数据价值实现 流程可分为四个层级: 数据产生与数据集聚、数据 组织与管理层、数据分析与发现层、数据应用与服 务层,见图 2。各层级的价值实现均包括大数据存 储、检索、处理、分析、展示的相关 IT 硬件与软 件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服务等
* 收稿日期: 2014 - 11 - 13 作者简介: 吴 薛 ( 1983—) ,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经济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研究。 吴俊敏 ( 1973—) ,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处理器研究。 基金项目: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 软科学研究计划) ( SR2014118) ; 苏州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课题 ( 2014LX130) 。
表 2 国内外部分地区院校设立大数据相关专业情况
国家 设立年份 美国 2015 美国 2013 英国 2013 中国 2015 中国 2014 中国 2014
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伯克利加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等 英国邓迪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吴薛,等: 产业生态圈视角下大数据产业集群培育的研究———以苏州为例
·57·
一、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困境 ( 一) 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优势 1. 战略新兴产业成规模,数据源丰富 苏州市战略新兴产业势成规模,并逐渐成为带 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驱力和引领工业高端 发展的强大增长极[4]。据统计,2014 年 1 - 10 月, 苏州新 兴 产 业 投 资 大 幅 增 长———新 能 源 产 业 增 长 72. 9% ,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增长 40. 3% ,节
苏州如今已形成 “一市多园” 的云产业格局, 计,促进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产业配套 通 信 基 础 设 施 完 善[7]。 苏 州 国 科 数 据 中
表 1 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信息公开及获取的相关法律[8]
名称 信息自由法 咨询委员会法
隐私法 阳光下的政府 联邦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信息自由法
颁布时间 1966 数字苏州” 到 “智慧苏州” 和产业服务,形成了以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依托
的跨越。2013 年苏州注册在籍的企业总数 399 752 高校科研机构和运营商的创新产业与服务体系。
家,全国排名第 5,同比增加了 13. 1%[6]。微软亚
( 二) 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困境分析
洲、IBM、方正软件、华为江苏研发中心、三大运
吴 薛,吴俊敏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苏州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 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赢得全球新聚焦,大数据逐渐成为国家、政府、企业等战略性创新研究热点。本文立足苏州本土
产业经济发展形势,探讨苏州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困境,依据大数据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大数据产业链价值实现
流程,构思苏州培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科学化、实效性、多维度的建议与对策。为政府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影
高价值密度数据机构的集中区域。此外,政府也在 多维性进行研究,逐步制定法律条令,创造了信息
人口、知识产权、科技等方面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 公开的合法环境 ( 见表 1 所示) 。而在中国,关于
据。
大数据的法律留白较多,由此产生了系列法律、经
2. 大数据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能力强
济、社会和民生等问题,亟待政府对其进行顶层设
大数据是基于多源异构、跨越关联的海量数据 分析所产生的决策流程、商业模式、科学范式、生 活方式和 观 念 形 态 上 的 颠 覆 性 变 化 的 总 和[1]。 其 蕴含丰富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广泛的发展 潜力和应用前景。大数据产业以数据收集为基础, 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以数据运用服务为目 的,包含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服务、相关电子产品 制造、数据运用服务、数据研发等产业领域,是促 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加强创新能力的 重要动力[2]。 大 数 据 产 业 集 群 是 指 依 托 大 数 据 产 业链上 下 游 的 数 据 资 源、IT 基 础 设 施、企 业 群, 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方式,以大数据人才、技 术、资金的协同创新为基础,进行价值交换,由集 聚—竞争—合作—学习—创新所形成的一种动态互 动的、网络化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大数据产业生态 圈是对产业集群的优化和提升,是对产业集群中复 杂因素的交织融合生态系统。大数据产业生态圈融 合了大数据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投资链、服 务链等一系列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集合交 叉、相互作用后,形成了复杂的、多维度的、网络 体系生态环境。通过大数据生态圈内数据流、人才
2. 大数据产业链不成熟,企业发展不均衡 尽管苏州物联网、智能电网、软件行业、电子
信息行业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苏 州大数据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集群缺乏能够带动中 小企业聚集的 “领头羊” 企业。此外物联网、融合 通信、云计算等大数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多为规模 较小的初创型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共享性和 流动性不足,缺乏协同创新能力,加上大数据产业 的盈利模式、应用模式、服务方式、创新机制等尚 不明晰,影响苏州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