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学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讨论了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
认为目前教材中对气的功能的表述,过分强调阳气的功能而忽略了阴气的作用,是重阳轻阴观念的反映,营养作用不是一身之气的功能,而应归属于精的功能;气是一类生命物质而非功能,气的功能由其结构或构成成分所决定,功能与结构应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 气 功能 结构 营养作用 阳气 阴气 一身之气 对于气的功能,五版教材与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表述的基本一致,只是规划教材中多了一条“营养作用”[1]。
此处所说的气,不是指人体中某一种具体的气,而是指一身之气;气的功能,也不是指某一具体气的作用,而是指一身之气的功能,或者说是人体内各种具体之气的功能的归纳,即各种具体之气的共有作用。
如果以这一原则来分析两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所叙述的气的功能,可发现有以下问题值得讨论。
1 过分强调阳气的功能而忽略了阴气的功能 如果温煦和推动是一身之气的功能,那么“凉润”和“调控”作用也应是一身之气的作用。
按照“气分阴阳”的逻辑思维[2],一身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有阳气的作用就得有阴气的作用。
推动和温煦作用实际上是阳气的功能,按道理也应同时表述阴气的功能如凉润、调控等。
温煦与凉润协调,推动与调控统一,才是一身之气正常作用的表达。
当然,人体的阳气还有兴奋、升发等作用;相对来说,阴气还有抑制、沉降等作用。
兴奋与抑制,升发与沉降,协调共济,则阳气与阴气调和,一身之气畅达。
中医学的“重阳轻阴”观念,无疑是受古代人文社会及哲学的“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也有些许关联。
古时由于中原地区气候偏寒,加之饮食营养缺乏,蛋白质的摄入不足,热量不够,故人们过分依赖太阳的光辉,以温暖身体,维持生命活动。
不仅如此,古人观察到自然界的所有的动植物包括庄稼都依赖太阳的光照以生存。
由此产生太阳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之主宰的联想。
太阳即天,因而引申出天是生命主宰的哲学意味的概念。
这可能是“重阳轻阴”思想产生的源头。
从人文社科的层面来看,重阳轻阴是男权主导思想的反映,说明此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或男权社会的过渡。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认为种族自身的繁衍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生殖崇拜的原因,人们同样崇拜产生自然万物的水和大地,将其称为“母亲”,因而产生了水与大地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观念。
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3]大地与水属阴,这可以说是“重阴”观念的源头。
但随着人们对男性在生殖过程中所扮角色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男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逐渐显露并占据上风,母系氏族社会解体而代之以男权社会的建立,重阴观念由此终止而尊阳思想因之产生。
据研究,《易》有三个不同版本,如《周易・春官》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属“夏易”,《归藏》属“商易”,皆已失传,据说老子的思想可能受《归藏》的影响。
《周易》讨论阴阳的对立统一,注重“阳刚”的主导地位,而《归藏》则恰恰相反,强调“阴柔”为主导力量[4]。
可见,到了《周易》时期,“重阳轻阴”观念已成定型。
其后又由西汉时期的哲学家董仲舒发展为“阳尊阴卑”说[3]。
虽然中医学受古代哲学“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深重,强调阳气作用的重要性,但还是讲阴阳协调是生命的根本保证。
以阳气的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无疑是正确的,但若少了阴气的凉润、抑制、宁静、调控等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会失常。
所以《素问・生气・2・ ITCM.Sep.2001,Vol.18,No.5通天论》既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5]。
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而金元时期刘完素的主寒凉,朱震亨的主养阴等,已见重视“阴柔”之端倪。
至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则已经强调人体阴气的凉润、制热、宁静等功能的重要性了。
因此,应恰当合理地评价人体阳气与阴气在生命活动和抗御疾病及祛除病邪中的作用,没有必要过分强调阳气或阴气的重要性。
其实,人体的阴气与阳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处理疾病时,对寒性病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而对热性病证则重视阴气的重要性而已。
2 营养作用不是一身之气的功能 在人体诸气中,可能只有营气具有营养作用,元气、宗气等一般都不讲营养作用。
规划教材说:“主要指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
此气与津液结合而成为血液……故称之为营气。
此气可凝聚而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各种器官之形体;亦可被消耗而产生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
”[1]若营养作用是指水谷精气的作用,那么应归到精的功能中去论述。
因水谷精气即水谷之精,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而化生的精华物质,一般与津液相合为液态,故《内经》又称之为“津液”,如《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之说[5]。
水谷之精输送到脏腑中则为脏腑之精,故《灵枢・本神》有“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之论[6]。
水谷之精或水谷精气,不属于气的范畴,而属于精的范围。
再者,水谷之精也不皆都化为营气,只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化为营气,而其中的悍烈部分则化为卫气。
故《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5]此“水谷之精气”,是指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之气,或者说是“谷气”中富有营养的部分,而“水谷之悍气”是指谷气中的悍烈而善流动的部分相对而言,并非是指全部的水谷之精或谷气。
规划教材中的表述,不但没有分清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谷气)的概念,而且将营气与整个水谷之精的概念混而为一[7]。
至于“此气可凝聚而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各种器官之形体”之论[1],的确不敢苟同。
由水谷之精或营气来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等实体器官,那么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什么用?“人始生,先成精”[6]又怎样解释?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而得出的结论[8]。
按中医学的说法,人体生命由父母构精化生,即精(此精是指先天之精)是生命化生的本原。
按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说法,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人为自然万物之一,也是由气构成的。
但此气是指宇宙本原之气,并非人体内的谷气、营气或一身之气,更不可能是指水谷之精。
3 气的功能与其结构应是一致的 气是人体内运行不息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并非指某种功能。
设若气是指人体的或某脏腑的某种功能,那么气的功能只能是“功能的功能”了,这将导致气概念在逻辑上的混乱。
一般地说,物质的结构或构成成分决定着它的功能,而其结构和构成成分也可因其功能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气的结构或构成成分不同,其功能就各具特色。
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构成成分不同,其功能就大不一样。
先天之气如元气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之功能,而后天之气如宗气只有助肺司呼吸和贯心脉行血气的功能。
一身之气中既有先天之气的成分,又有后天之气的成分,分布到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因其所含先天之气或后天之气的成分不同,所在部位有别,因而有相对特异的功能。
如心气主要由后天之气构成,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血管的舒缩和精神情志活动;而肾气主要由先天之气构成,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尿液的生成、排泄以及呼吸运动的作用,并有资助和促进其他脏腑之气的作用,实为各脏腑之气的根源。
毋庸讳言,中医学对气的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某些气的构成成分只能据其功能来推断。
可以设想,人体之气中,具有防御作用的气与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其构成成分肯定有别。
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可能是一些免疫蛋白一类的物质,而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能是调节平滑肌等组织的成对的神经递质类物质。
我们只有将气的概念规定为人体内的一类极细微物质,使其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并将其逐渐具体化,即分成一些内涵相对固定具体的气,才能揭示其结构或构成成分,并科学地表达其功能。
・3・中医药信息2001年第18卷第5期 虚实真假质疑王芝兰1, 董吉香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鸡西市中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关键词 虚实真假 理论探讨 虚实是概括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变化的两个纲领。
《素问・虚实通评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指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机能减退;实指邪气亢盛,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
人体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谓之虚证;邪气亢盛,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所表现出的证候,谓之实证。
关于虚实的临床表现,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华元化《虚实大要论》曰:“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闷眩,唇口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五脏之实也。
” 疾病的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虚实病机的盛衰变化也表现出多向性。
五版、六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病机的虚实变化概括为虚实转化、虚实错杂和虚实真假三种,并认为“至虚有盛候”是真虚假实,由于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出现假实症状,如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脉虚,同时兼见腹胀满、腹痛。
“虚”是病机本质,而“实”则是表现的假象。
“大实有羸状”是真实假虚,是因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出现假虚症状,如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同时兼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
“实”是病机本质,而“虚”则是表现的假象。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欠妥,至少不够全面。
所谓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包括一部分真正意义的虚实真假,但其中大部分属于虚实错杂,只不过虚实某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已,不存在什么真假之别。
正气虚弱,气血不足,气化无力,气的运动必然受阻,出现腹胀满、腹痛等气滞症状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的“虚”和“实”都是真象而非一真一假。
反之,热结肠胃,痰湿内蕴日久,邪气结聚,阻滞经络,必然耗气伤血,损伤正气,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出现虚象,此“虚”也非假“虚”而是真“虚”。
《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气得以居之。
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