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四、实验程序
• 1、测量图片上的每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进行核型分析。
• 2、分析每条染色体C-带位置。 • 3、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对应的C-带是否纯
合,即在某一特定位置相配对的两条染色 体是否都具有带纹,带纹大小、染色程度 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按杂合计。
• 4、各染色体C-带带纹的着色程度。
[重要实验步骤]:
• 在观察染色体C-带型时,同时要考虑染色体长度、 着丝粒位置等核型特征。
[实验注意事项] :
• 带型辨别是要考虑到因制片、分带处理而导致的 带型可能出现的变化。另外染色体排队时也要从 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 粒排在一条直线上。
例如
节节麦C-带
排队: 模式图:
实验六 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染色体带型分析的有关概念。 2、了解染色体C-带显色技术。 3、学会植物染色体C-带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 了,生物的外在性状必然发生变化。染色体数目 的变化比较容易察觉,但是染色体结构和组成成 分的变化就比较难以发现。染色体显带技术使不 可察觉的染色体结构和成分变化转变为可以定量 表述的带型变化。
小带。
[作业] : 1、绘出黑麦染色体带型模式图,对每条染色体带型
进行描述,写出带型图公式。
2、植物C带包括哪几种带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纸、圆规、铅笔等。
四、实验说明
植物C带主要包括四种带型:
1、着丝粒带(centromeric band,C),是指着丝 粒及其附件的带。
2、中间带(intercalary band,I),分布于染色体 着丝粒至末端之间的带。
3、末端带(telomeric band,T),位于染色体的 末端的带。
• 作为细胞分类学指标,染色体C-带核型可以从不 同层次上反映其生物类群间的分类关系。染色体 C-带在同一属内有一明显而恒定的C-带结构模式, 往往构成“标志性C-带带纹”,由此可以进行属 级分类单元的比较。
三、仪器与材料
材料:经C-分带技术处理得到的黑麦染色体的图片。 器具: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
在同样的处理程序下,染色体组中各染 色体C-带带纹上存在恒定的深浅不同的着 色反应,它表示C-带结构异染色质在质上 的差异。可以四级表示法:特强:染色极 深;强:染色较深;中:染色程度中等; 弱:染色极淡。
• 5、根据以上C-带各项统计结果,描述各染 色体的C-带特征,并据此绘制出黑麦染色 体C-带带型示意图。
4、核仁缢痕带(nucleolar onstriction band,N), 是指核仁染色体特殊的带型,位于核仁组织中心 区。
C带分类方法: 1、完全带类型:处理染色后,同时出现四种
带型。
2、不完全带类型:只显示三种以下的带类别。 a CIN型:缺乏末端带类型。 b CTN型:不具有中间带类型。 c TN型:只有末端带和缢痕带。 d N型:只有缢痕带。
对各染色体的描述
1D:短臂具有端带及亚端带,长臂具有两条不太明显的中间 带。
2D:短臂具有端带及明显的近着丝粒带,长臂具端带及两条 小的中间带。
3D:短臂显示端带及亚端带。 4D:短臂具有端带及近着丝粒带,长臂具有1条明显的特征
带。 5D:是节节麦中唯一一组随体染色体,短臂具有端带和1条
中间带,随体经C-分带后不易观察。 6D:为等臂染色体,长臂及短臂各具有1条明显的中间带。 7D:长臂具有端带,长臂和短臂上具有近端带及不太明显的
• 染色体分带技术:染色体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 后,再进行染色,使其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带纹 (band)的方法。
• 染色体分带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染 色带分布在整个染色体和长度上,如Q、G和R带; 另一类是局部性的显带,它只能使少数特定的带 或结构染色,如C、T和N带等。
• 其中C-带主要显示着丝粒附近的异染色质,故称 为C-带,其他异染色质均可显示。染色体经酸 (处理HC后l),、再碱以[BGai(eOmHs)a2]染和液缓染冲色盐而溶显液示(的2带×型SS。C) 它包括染色体C-带结构特征、C-带位置、染色强 度,异染色质含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