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

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

近年来学界对于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

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么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

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

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于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

本文对于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于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里、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里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回回、举和举、回逥回廽等等。

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

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

但在古籍整理时必须保留其字形原貌(但类似"说说"、"戸户户"、"没没"、"俞兪"、"吴吴"这样的字形当然应该统一。

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规范的重要内容)。

简化汉字和字形不统一都使得电脑检索成为问题。

比如在简体字文本中,检索"说"字不会有结果,而必须用"说"字来检索,而繁体文本中,可能检索"说"字没有而得检索"说"字。

如果在简体文本中,本来只想检索"云"字,但检索结果云字也大量参杂其间,需要人工再进行区分,增加了工作量。

这些都是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须注意。

(二)、推行简化字后增加了成本,带来极大的浪费。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简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统天下,只有少数古籍使用繁体字。

但八十年代以后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由于港澳台以及海外汉学界仍然使用繁体字,一些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还需要再出版一个繁体本面向海外,而引进的一些繁体字书籍又须改印为简体字。

这时候开始感到问题存在。

第二套简化方案的废止正是在开放之后。

现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往更趋频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书都增加了处理难度。

请想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印成什么字体呢?还是两种字体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来网络兴起,网站纷纷出现,但很多网站不仅制作简体网页,还需制作繁体网页。

我们只要看过一些网站就知道这一点,如CHINA中华网。

这些都已经造成而且正在继续造成极大的浪费。

大陆和台湾本来是同文同种,但现在却搞成不同文,其过错在于我们自己。

就大陆来说,由于事实上不能完全废除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时使用,大的字库中既要包括简化字又要包括繁体字,于是字库大大增加其字数。

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国字,既有钟字又有钟钟二字。

不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

由于余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据类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这样在GBK中便有了余余馀三个字。

简化字带来的电脑操作上的弊端还不止这些。

很多做过文字处理的人常会遇到简体字转化为繁体字的问题,由于一个简化字有时对应多个繁体字,加上软件设计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转为云,余一概转为余,里一概转为里的事情屡见不鲜,令人哭笑不得。

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一些僻字因为不能识别而变为空格也经常发生。

像东方快车、Word2000都有类似的缺点。

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后、于、锺等不在《简化字总表》中的字,繁体本的后字转为简体仍然作后字而不是后。

不知道算是折中和进步还是自乱其例?如果没有两套文字系统,就不会有这些转换带来的烦恼了。

(三)、简化字破坏汉字结构、割裂传统文化。

简化字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破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历史上汉字的字形也屡经变化。

如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再楷化,其间字形都有较大变化,但这些比起简化字来说已经算是较小的了。

历史上人为地进行文字改革,较大的只有两次--秦始皇时期和共产党执政时期。

但秦始皇是为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字形,以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共产党将文字简化主要则是出于一厢情愿的想法,即将汉字笔划简省后便于学习和使用,而忽略了汉字文化的传统,这其中也包括汉字造字和字形构成的基本规律。

很多汉字在简化时没有考虑字形,常常仅是将其视为一个符号。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适用于六书的规律。

比如鸡字左边原本表声,简化为鸡字,左边的"又"完全是一个符号,让人摸不著头脑。

如果说"又"就等于奚,但同样这个"又",放在汉字里写作汉,在欢字作欢,在仅字作仅,在凤字作凤,在邓字作邓,在戏字作戏,在树字作树,在对字作对,在轰字作轰。

再比如乂,在赵字中等于肖,在风字、冈字、区字、网字卤字中又是什么呢?"文"字在这(这)字中表示言,在刘(刘)字中又是什么呢?团字中专是声符,简化成团,方框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按照草书笔意原则简化的字都存在这问题。

如长(长)、书(书)、专(专)、杨(杨)、东(东)、车(车)等字。

至于一些新造字如灭(灭)、丛(丛)、导(导)、卫(卫)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说简化字写起来方便,一些港台人也乐于使用,而且新加坡还采用了简化字呢!但是请仔细想想,简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笔划太复杂,如果完全按照书写简便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将很多字继续简化下去,也就会更进一步地破坏汉字的结构、脱离汉字的历史。

1977年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出台的,结果呢?雪写作彐(这和电写作电,云写作云,有什么分别?--我们现在只是因为看惯了第一套简化字才不觉其怪)信写作伩,餐写作歺,煤写作火乚,稻写作禾刀,展写作尸下加一横,圆写作元,蛋写作旦,"元旦"二字则不知所谓。

这样还能算是汉字吗?还需指出的是,简化字对笔划的精简并不如想像那样多。

根据对扫盲2000字繁简不同书写的统计,笔划减少仅12.5%。

要知道这2000字很多都有简化写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来统计,笔划减少的比例还将大大降低。

破坏汉字结构还引出部首归类的问题。

汉字是音意文字,字体结构中往往包含构了声和意符。

现在的简化字因为破坏了很多汉字的结构,也就使得多汉字不伦不类,一些简化符号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

如上文所说的"又"、"乂"等。

传、抟、转、团字原来都是同一声符"专",现在却变成传、抟、转、团,团字和其他字之间在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更为荒唐的是爱字写成爱,连心都没有了还怎么去爱?虽然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爱由心生总不错啊?爱原属心部,现在竟然属爪部!声字原属耳部,声现属士部,真不知道声和士有什么关系?凤字当然应属鸟部,现在凤属几部。

这些都很难让人能理解和接受。

汉字简化的另一弊端是产生了一批形近字,读写上容易出错。

汉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

但简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数量,如厂广、泸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刬等等。

这增加了排印和阅读上出错的几率。

不管当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过没有,简化汉字的实际后果就是让现代中国人远离我们的传统。

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简体字,而看不惯繁体字,会写的就更少。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这样被人为地隔开了。

我们常常责备青年人不注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看到繁体排印的古书就自然产生生疏隔膜的感觉,怎么可能去学习呢?一些优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简化字排印本,他们仍然不会用心去读,究其原因也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

我们建国以来太过忽视文言文教育(过去反传统,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说了。

)如今终于尝到了恶果。

幸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而且正在改变。

(四)、简化字给两岸三地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带来不便,更加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

现在港澳台三地仍然使用正体字,汉外华人读写也以繁体字为主,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汉学界,在用汉字书写时,也大多是繁体字。

日本汉字虽然也有一些简化,但多数更接近繁体字的字形。

韩国初中学生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学生再学700个汉字,也是以繁体字为准。

这样一些群体经过简单学习和适应,虽然也能认得简化字,但与大陆人士在交流时也有很多不便之处。

中国大陆的人如果到了港台地区生活工作,则须学会繁体字的认和写。

反之,港台地区的人到了大陆也须学习认和写简体字,不过要比前者容易一些。

一个海外留学生到大陆学习,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或是去港台地区生活工作,也须再学习繁体字。

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负担,很不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

再说汉字字形统一的问题,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统一问题。

我国的近邻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汉字的历史。

日本现在仍使用一些汉字,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汉字,小学生要学996个汉字。

韩国也能见到汉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标上面,如我们熟悉的"现代"、"朝鲜日报"等。

韩国的初中生要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生再学700个汉字。

而汉字在这些国家最大的使用是,他们的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

这些国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否则学了简化字之后还是得学繁体字,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