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精神家园
——读《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张辛秋
曾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提问:漫漫长夜,古人们晚上都在做什么?
在这个充满意趣的提问下面,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答案。

有说农人的辛苦,每天凌晨就得起床劳作,所以晚饭后就要合衣上床睡觉,此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讲贞节烈妇如何凄绝地消磨长夜:到了晚上塞门闭户,熄灯灭烛,将三百八十一粒红豆洒落满地,再一颗颗摸黑捡起来,数目不对绝不睡觉。

更多答案会告诉你,大多数古人们天一黑就睡了:一来灯油蜡烛对普通人来说是一项昂贵的开支,二来除了晚唐和宋代,夜晚是有宵禁的,天黑禁止上街。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古人的生活,真是无聊之至啊。

然而当我看到这个提问时,脑海里却浮现出许多有关夜晚的诗句。

有及时行乐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有夫妻夜话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等人下棋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邀人饮酒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山中夜游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当然,还有江上听曲的: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等等等等。

你看,在古时的黑夜,还是有那么多不无聊的人和事。

当然,能够写下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的人,当不同于普通百姓。

如果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身份,大概可以称之为“士人”。

士人这个概念,在古代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称谓。

其构成是复杂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秉持儒家精神的士。

“知其不可为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怀抱道家精神的士。

士人之中,有君子,有才子,有官宦,有隐逸,有智者,当然也有败类。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称得上“士人”者,至少他们的生活必不会无聊。

便如此刻我手中这本《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虽然只是一册浅显的小书,却将古代士人们的生活种种描述得十分精彩。

古人虽已远,遗风犹可追。

且翻开书本,对古代士人的生活管窥一二。

【士人的读书】说古人读书,人们往往想起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典故。

然而这是苦读,且多为功利性地读。

士人读书,除了要“黄金屋,颜如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外,更多人是闲适地,充满乐趣地去读。

孔子读《易》,“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陶渊明读《山海经》,只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在读书环境的选择上,古人显然更爱夜读。

“雪夜闭门读禁书”,这几乎是读书人的人间至高享受。

于慎行说得好:“寒夜读书,拥炉秉烛,兀然孤寂,清思彻人肌骨。

坐久,佐一瓯茗,神气益佳。

”读书之事,既艰辛又充满乐趣,是士人陶冶情操,寄托感情最好的精神享受。

想到这里,我抬头看了看自家书架。

五六百本各类书籍
静静地立在架上,想想没看的书籍,多有惭愧,却又有一种坐拥书城的安然呢。

【士人的饮食】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恐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

饮酒更是士人生活中说不完的话题。

“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是嵇康的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是陶渊明的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李白的酒;欧阳修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人们常说,作出好诗须饮好酒,《幽梦影》中说“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

”萧统说“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说酒后作诗,李白更是个中翘楚。

有一次唐玄宗召李白作诗,其时李白已大醉,脚步踉跄,结果“取笔抒思,略不停辍,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丽”,写成了著名的《宫中行乐词》。

当然,酒能迸发灵感,暂忘忧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举杯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的都是酒后复醒,依然要面对无可奈何的境地。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困惑,使得古人对酒的依恋反而更深吧。

【士人的行游】“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是我近来特别喜爱的一篇描述古人行游山川的骈文。

事实上,很多古代士人都有游览名山大川的经历。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数次漫游天下,写下无数诗词名篇。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则更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品,以景抒情,生动感人。

士人游历山川,或为排忧解闷,或为巡游探访,或为扩
大心胸,增广见闻。

便如郭熙所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士人寄情山水之间的目的所在。

【琴棋书画】琴棋书画,是最能代表士人独特文化的生活方式。

这里只说一下琴。

古琴,乃是士人千古良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士人的精神世界。

儒释道三教,无有不精于琴者。

可以说古代士人之中,少有人不爱琴。

当然特例也是有的,比如唐玄宗就很不喜欢古琴,而是喜好华丽繁复的胡乐。

唐人刘长卿也曾写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反映出古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主流的冷落。

近代的周作人也颇不喜古琴,说半天才听见“咚”地敲一声,似乎过于神秘莫测其实不知所云。

然而欣赏古琴确实是有门槛的,古琴的特点决定了这件乐器更多的是士人自我精神的反映,而非奏与他人听。

故而知音难得也。

随便聊聊古人的生活,不觉笔下已千言。

寥寥数语,实在不能道出古代士人的文化和精神之万一也。

突然想起一则笑话,说现在办公室的白领们以为自己的生活优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些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当年蹲墙根晒太阳嗑瓜子的也没什么分别。

初看之下忍俊不禁,细细想来却有些意味深长。

这是不是应了那句谚语:“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呢?
是的,古人无法日行千里,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
鳖,也没有手机可玩,没有网络可上。

现代人每每自得于科技进步,享受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极大便利。

然而夙夜静思,我们的现代文明真的全方位地超越了前人吗?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真的比古人更加充实丰富?还是说,其实古人也有着后人无法超越之处呢?
《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简单的理解,是说我们所追逐着的五音五色五味,诸般声色犬马之娱,不过是眼花缭乱的表象;欲望横流,不过令我们神魂纷乱罢了。

我想,只有当我们拿起书卷,沉默静思,神思徜徉于天地,精神联通于古今之时,我们才有机会脱离眼前的束缚,直达我们精神的本质吧。

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感知到,原来早有一些东西,是无论经过多少光阴变迁亦能恒常不变的。

当我们回溯历史,总会在某个地方和古人邂逅,从而体会到古人的意趣和精神。

而那里,就是我们灵魂的安放处,也是我们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