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第11章 病毒学概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第11章 病毒学概述

2.改变宿主细胞代谢途径,抑制第二种病毒的 生物合成。
3.缺陷病毒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的灭活: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而失去感染性。 (一)物理因素 1.温度:耐冷不耐热。56℃30min或100℃几
秒钟,-70℃以下保存。(HBV,100℃ 10min) 2.pH:pH5~9,pH<5 or pH>9容易灭活 3.辐射:X射线、γ射线、紫外线
③病毒进入细胞后,不增殖,形成有缺陷的病 毒颗粒即缺陷病毒。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
(一)病毒的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 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等,则不能复制出有感 染性的病毒颗粒。
2.缺陷病毒 由于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
因而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不完整,无感 染性病毒颗粒。
决定病毒的感染、增 殖、遗传和变异
裸病毒
病毒鉴定与分类的依据
包膜与刺突
保护病毒,与免疫性及 抗原性有关
二、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增殖方式 复制 (二)复制周期(10h)
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 熟和释放。
1. 吸附 决定了病毒的嗜组织特异性。(HIV-CD4+ T) 2. 穿入 ①吞饮(裸病毒) ②融合(包膜病毒)③ 转位
3 .包涵体(inclusion)形成
在宿主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形成的 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 的斑块状结构。可用于鉴别病毒。
细细包 胞胞涵 质核体
4. 细胞转化
细胞转化:一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感染细 胞后,可将核酸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 致细胞性状发生改变,即细胞转化。
转化细胞的特征: 获得旺盛生长力 (细胞转化与病毒的致肿瘤潜能常有
辅助病毒 HDV和HBV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
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 毒增殖的现象。 干扰规律:
先进入的干扰后进入的,死的干扰 活的,缺损病毒干扰完整病毒。
干扰机制:
1.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抑制被干扰 病毒的合成。
(二)化学因素 1.脂溶剂(包膜):乙醚、氯仿、丙酮、去氧
胆酸盐,可用来鉴别包膜病毒与裸病毒
2.醛类及酚类:甲醛、苯酚 3.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70%乙醇、次氯
酸盐、过氧乙酸
4.抗生素与中草药
六、病毒的变异
1.抗原性变异
2.毒力变异
(1) 基因突变
(2)基因重组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宿
共同特点:
1.个体微小:可通过除菌滤器 2.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3.含单一核酸 4.严格胞内寄生性 5.以复制的方式增殖 6.抵抗力: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对干扰素敏感
病 毒 颗 粒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节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3. 脱壳 病毒脱去衣壳蛋白。
4. 生物合成 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
量的病毒核酸及结构蛋白。 5. 组装与释放
病毒释放方式: ①破胞释放 ②芽生释放 ③ 其他方式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增殖的结局:
①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形成完整的传染性颗粒; ②其部分基因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不产生子代 病毒颗粒;
2.垂直传播
病毒从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胎盘

直 传
产道

哺乳
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风疹病毒等,引起死 胎、早产、先天畸形等先天感染。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效应
(1)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2)破坏溶酶体致细胞自溶 (3)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 (1)细胞融合 (2)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一)基本结构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 (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1.核心:含DNA或RNA,决定病毒的感染、
增殖、遗传与变异,具感染性。
2.衣壳:蛋白质,呈对称结构 (1)螺旋对称型:狂犬病毒和黏病毒 (2)20面体立体对称型:疱疹病毒 (3)复合对称型:痘类病毒、噬菌体 作用:①保护病毒核酸。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大小:以纳米(1nm=1/1000μm)表示,必须用 电子显微镜放大至数千倍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可以分为大、中、小三型。 形态:球形、砖形、杆状、丝状体、弹
状、蝌蚪状。 如图
图 10-1 微生物的大小比较图
图 10-2 各种病毒形态结构示意图
②具有黏附作用可与宿主细胞膜上受体特异 性结合,决定病毒的亲嗜性。
③具有免疫原性。
(二)辅助结构
1.包膜 脂类、多糖、蛋白质 2.刺突或纤突 意义: 保护衣壳 包膜表面的糖蛋白与病毒体吸附和穿入宿
主细胞有关 表面具有免疫原性 对脂溶剂敏感
核心
(DNA或 RNA)

膜 衣壳


(是一层蛋白质)
第十一章 病毒学概述
学习目标
掌握: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途径、病毒的干扰现象;病毒 感染检查方法的种类。
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感染类型。 了解:病毒的增殖周期;常用抗病毒治疗药物。
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 微小,可通过细菌滤器,结构简单,由蛋 白质与核酸组成,而且核酸只含一种类型 (DNA或RNA)。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只能在敏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 增殖,为严格细胞内寄生。
密切相关性) 。
5.细胞凋亡(apoptosis)
病毒感染的免疫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
Ⅱ型 超 敏 反 应 Ⅲ型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接
体 液
损 伤 淋
免 疫 病 理 作 用


免疫病理损害






如:
AIDS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表现: 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特点和滞留时间
主细胞时,有时会发生基因的交换,称为基 因重组。
第二节 病毒的传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 胞内复制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 用的过程。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病毒感染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
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
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或泌 尿生殖道),或经血液循环(注射、输血、动 物叮咬等)等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