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

第五章 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

第五章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由于反映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C)。

A.记忆知识B.直观知识C.理性知识D.应用知识2.由于反映活动形式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A)与程序性知识。

A.陈述性知识B.实用性知识C.抽象知识D.直观的知识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B)。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4.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C)。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5.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A)。

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6.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C)。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7.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属于(A)。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8.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D)。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9.作为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C)。

A.抽象B.概括C.直观D.比较10.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 A)。

A.模像直观B.实物直观C.形象直观D.感性直观11.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C)。

A.模像直观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形象直观12.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C)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C.练习D.活动13.(A)对活动起定向作用。

A.知识B.能力C.技能D.智力14.技能的学习要以(D)的掌握为前提。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度性知识15.操作技能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B)。

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16.操作技能从其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 A)。

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17.操作技能就其动作结构来看,具有(C)。

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18.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D)。

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19.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C)。

A.外显性B.展开性C.内潜性D.客观性20.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A)。

A.简缩性B.外显性C.内潜性D.观念性21.加涅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D)的范畴。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22.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A)为基础。

A.认知B知识C.智力D.练习23.在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控制主要靠(B)A.听觉控制B.视觉控制C.触觉控制D.动觉控制24.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只有通过(C),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

A.定向B.模仿C.整合D.练习25.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练习可分为( A)。

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B.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C.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D.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26.(A)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7.(C)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性格C.态度D.气质28.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29.个体品德的核心部份是(A)。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0.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A)。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1.(C)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32.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C)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伦理的D.行为的33.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4.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D)。

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35.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C)。

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36.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B)。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37.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C)。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38.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D)形成时期。

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39.(C)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直觉B.想像C.伦理D.主观40.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A)。

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BD)。

A.陈述性知识B.感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理性知识E.描述性知识2.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BD)。

A.感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理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E.概念知识3.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ACE)。

A.符号学习B.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D.下位学习E.命题学习4.下列学习中属于符号学习的有(ABCD)。

A.汉字学习B.英语单词学习C.图像图表学习D.历史事件学习E.一般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5.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ACE)。

A.上位学习B.概念学习C.下位学习D.命题学习E.并列结合学习6.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ACE)。

A.知识的获得B.知识应用C.知识巩固D.知识编码E.知识提取7.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ACE)。

A.实物直观B.感知直观C.模像直观D.本质直观E.言语直观8.下列属于实物直观的是(BCD)。

A.网络模拟动画B.观察实物C.演示实验D.到实地参观访问E.文艺作品赏析9.下列属于模像直观的是(AC)。

A.观看教学电影B.演示实验C.观察地图地球仪D.观察实物E.文艺作品阅读10.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可运用的感知规律有(ABCD)。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E.同一律11.对技能分类,较典型的观点是将技能分为(B D)。

A.言语技能B.操作技能C认知技能D.心智技能E.体育技能12.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具有(A C E)特点。

A.对象的客观性B.执行的内潜性C.动作的外显性D.发展的连续性E.结构的展开性13.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A C E)特点。

A.对象的观念性B.动作的外显性C.执行的内潜性D.运用的闭合性E.结构的简缩性14.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ABC E)。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控制E.操作熟练15.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A C E)。

A.示范者的身份B.示范的速度C.示范的准确性D.示范的过程E.示范的时机16.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A C E)。

A.演唱B.文学创作C打球D.运算E.开车17.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B D)。

A.细微型操作技能B.闭合性操作技能C.连续型操作技能D.开放性操作技能E.徒手型操作技能18.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将心智技能分为(A C E)。

A.认知阶段B.操作阶段C.联结阶段D.深化阶段E.自动化阶段1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AB E)。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联结D.原型整合E.原型内化20.原型内化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小阶段,即(CDE)。

A.动作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E.内部言语阶段21.态度的结构是较复杂的,其构成成分有(A C E)。

A.认知成分B.直觉成分C.情感成分D.形象成分E.行为成分2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 E)。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规范D.道德原则E.道德行为23.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AB CD E)。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情感C.义务感和责任感D.事业感E.自尊感和羞耻感24.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青少年儿童最重要的是(B C D)。

A.集体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事业感2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A C E)。

A.直觉的道德情感B.自发的道德情感C.想像的道德情感D.灌输的道德情感E.伦理的道德情感26.道德行为包括(B D)。

A.道德行为认知B.道德行为技能C.道德行为体验D.道德行为习惯E.道德行为方式27.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将态度的水平分为(AB CD E)。

A.接受B.反应C.评价D.组织E.性格化28.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A C E)水平。

A.前习俗水平B.服从水平C.习俗水平D.观念水平E.后习俗水平2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B D E)三个阶段。

A.强迫B.依从C.反抗D.认同E.内化3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B D E)。

A.认知失调B.家庭教养方式C.定势D.社会风气E.同伴群体三、判断题1.符号学习就是词汇学习。

R2.中小学生掌握概念时,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到命题学习水平。

R3.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R4.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T5.概括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

R6.实物直观一般比模像直观教学效果好。

R7.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的两端学习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项目学得快,记得牢。

R8.过度学习效果好,所以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R9.对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学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R10.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R11.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是相同的。

R 1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动觉控制水平较高,而视觉控制水平较低。

13.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增加。

R14.操作技能形成的熟练阶段,动作执行达到高度自动化。

自动化意味着动作的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控制。

R15.操作技能熟练阶段动作的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

T16.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R 1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所模拟的原型不应是原始的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型,而应是对理想的科学思维过程的模拟。

T18.模拟的心智技能的原型应该是某一个专家的心智活动原型。

R19.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R20.态度与能力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R21.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R22.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