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
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xiongkc | 2009-04-26 21:22:12∙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
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添加评论评论读取中...取消∙nk0207 | 2009-09-09 19:39:12∙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在人类文明史上,大国崛起往往伴随血腥和战争。
一个日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将会展示出什么样的形象,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这些论述鲜明回答了中国在国际上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阐明了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和方向,既坚持了中国外交方针的一贯原则,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申明了中国对当今世界一些重大问题的基本态度,更是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的响亮回答。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外交方针的一贯原则。
当今世界尽管存在着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刻矛盾,单极和多极的激烈较量,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各种各样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但是,从大局、主流、根本趋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从来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坚定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度申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时代潮流,切合时代主题,符合我国追求和平发展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有利于澄清外界的各种无端猜测和疑虑。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是发展。
中国的发展战略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和平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方向在对外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中国国家本质在国际上的自然展现。
中国人民高度珍视和平的价值,在集中精力建设自己国家的同时,把争取良好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作为保障国家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这样的宗旨和追求,充分表明我们是始终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问题的,是在兼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决定我们的发展道路的。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始终不渝的战略选择,贯穿我国对外工作各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这些部署充分体现和平发展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手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坚强决心。
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
西方国家对华采取敌对封锁政策,周边国家对新中国心存疑虑,如何实现中国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成为新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准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4年6月底,周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联邦总理吴努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举行了会谈,并在会后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双边关系的原则。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了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会上少数代表发言攻击新中国。
周总理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是来寻求共同的基础,不是制造分歧的。
“求同存异”就是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在一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找共同点。
周总理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万隆会议公报。
自那时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