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新探
说起作文,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痛,这是因为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低,难见成效。
要想解决这一顽疾,寻找到形成的病因,对症下药,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任务。
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探索,都取得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不外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主动性,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很多学生缺少生活,写起作文与实际生活脱离。
描写脱离生活情境,叙事生编硬套,语句贫乏,废话连篇,究其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生活,没有对生活的亲历。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让学生从生活入手。
我们来看看峻青在《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极富感染力,作者抓住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以“橘红色”描写晚霞的色彩,以“燃烧”二字描绘晚霞的情态,给人以动态之感。
描写大海也着一“染”字,似乎大海变成红色是经历了“晚霞”的浸染。
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之景写得如此形象呢?关键是作者立足大海,仰视晚霞,进行了细心观察,然后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才把海滨仲夏夜写得如此之活。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用心理
解,真切感受。
唯有如此,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才能在自己的笔下写出新鲜感,最为平淡的事情也能触动自己的心灵。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
二、引导学生广泛积累,灵活运用
很多初中生“重理轻文”,泡在题海里,在题海里提高自己的分数,以至于个别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对于语文,尤其是课外阅读,很少接触。
因此,这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往往看到作文题目就望而生畏。
怎样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呢?关键在于增加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书读得多了,积累就丰厚了;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博古通今。
读是基础,还需要对材料的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学生对所读的材料要深思,让它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比如,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成语应用到作文里,把名言名句引用到作文中,至于读过的好的段落更要吸收,融化到自己的句子里。
只有对材料融会贯通,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如泉之奔涌,滔滔不绝。
三、学会模仿,善于借鉴
模仿与借鉴是人们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模仿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才明显。
写作也如此。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鲁迅写《狂人日记》是借鉴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都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在构思与情节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文
学大家尚善于模仿与借鉴,我们的中学生写作为什么不从中找到一条捷径呢?又如,历代的散文家都注重从先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吸取营养,很多人也注重取法于唐宋八大家。
由此看来,模仿与借鉴是基础,是创新的第一步。
中学生作文必须从学习他人开始,走好自己写作的第一步。
四、说练结合,以说促写
在平时,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说起话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却头脑发胀,不愿下笔,有的甚至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
究其原因,是学生经常说,善于说,所以才练就了一口好口才。
由于说得多,写得少,缺少实践,一旦遇到作文题目就无所适从。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说后写,写练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具体做法是:在作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说说自己的基本观点,说说自己选择了哪些材料,自己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等等。
这样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课内作文的时间也不足。
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远远不够。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平时多练笔,多写日记。
练笔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多写片段,用最简短的话语来表达完整的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感情。
茅盾曾说过:“应当
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茅盾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简便途径。
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每天写一段话,或是续写,或是仿写;或是遣词造句,或是一段评论。
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构思快了,素材运用灵活了,在大型作文中,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提高了写作的速度。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很多,关键是引导学生喜欢阅读,热爱写作,熟悉写作的方法,那么令人望而却步的作文就成为“小儿科”了。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