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透明、切片和染色、封片HE染色方法: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一般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
4、基底面位于基膜上,基膜是半透膜。
重要上皮:结缔组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
成纤维细胞: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
巨噬细胞: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吞噬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分泌功能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
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多位于小血管周围。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白三烯,颗粒内含有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涂片染色方法:Wright(瑞氏)染色。
未成熟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
中性粒细胞:最多的白细胞,炎症反应,趋化,杀菌吞噬功能嗜碱粒细胞: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颗粒内容物肝素、组胺、白三烯嗜酸粒细胞:趋化、吞噬,抑制过敏反应;根据软骨间质内纤维种类不同,分为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分布在关节、肋软骨和呼吸道等处,具有较强的抗压性,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纤维软骨(胶原纤维束),分布在椎间盘、关节盂、关节盘耻骨联合的连接处,具有很强的韧性。
弹性软骨(弹性纤维),分布在耳郭、外耳道,咽鼓管、会厌和喉软骨等处,较强的弹性。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从骨骺端到骨干的骨髓腔,骺板依次分为四个区: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期、软骨钙化区、成骨区。
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骨骼肌收缩:细肌丝向粗肌丝的M线方向滑动,A带不变,I、H带变短闰盘:心肌纤维内特有的连接结构。
光镜下,闰盘为深染的粗线,它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缝隙连接。
闰盘不仅增强了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信号的传递是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尼氏体:神经元胞质内的噬碱性小块或颗粒,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电镜下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电突触以电流作为信息的载体,促进神经元的同步活动。
星形胶质细胞: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
角膜:角膜上皮是复扁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开大肌收缩使瞳孔开大睫状肌:近物,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远物,肌放松,睫状小带紧张膜盘:是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向胞质内陷形成,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视细胞:视锥,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感受弱光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没有视杆视盘: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也称为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参与心系传导,分布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大动脉(弹性动脉)中膜厚,含大量环形排列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相连。
弹性腔作用把心脏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
中动脉(肌性动脉)平滑肌纤维丰富。
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可调节身体各器官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纤维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血压。
连续毛细血管:主要以质膜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肌组织、结缔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各种屏障)。
有孔毛细血管: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血窦:内皮细胞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内皮细胞间隙大,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
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脾脏及一些内分泌腺内表皮的分层(5层):(从基底到表面)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角质颗粒)、透明层、角质层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朗格汉斯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以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组织或者淋巴器官,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组织再循环。
(2)意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胸腺: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淋巴结:功能1过滤淋巴液2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细胞主要为T 细胞,故又称胸腺依赖区)淋巴液的流动: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髓窦—输出淋巴管小梁周窦脾:白髓:包括:1、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弥散淋巴组织,是胸腺依赖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T细胞)。
2、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3、边缘区:含T细胞B细胞及较多的巨噬细胞脾的作用:滤血、免疫应答、造血分泌细胞: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滑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甲状腺滤泡包括1、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素)2、滤泡旁细胞(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
甲状旁腺包括1、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升高血钙2、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包括1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保钠排钾2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糖异生,抑制免疫应答和抗炎症作用。
3网状带雄激素,少量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包括髓质细胞(又称嗜铬细胞)分泌1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脂代谢,使血糖升高,血管扩张。
2去甲肾上腺素,使外周阻力血管收缩,血流加速,升高血压。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
腺垂体:1.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素);2.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3、嫌色细胞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次级毛细血管——静脉窦)具体:由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绊状的毛细血管网即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至腺垂体远侧部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关系:腺垂体是独立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的激素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及性腺的分泌活动,同时,腺垂体的功能活动受下丘脑的控制。
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释放激素或者释放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轴突经漏斗终止于神经垂体的神经部,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也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来源。
激素在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合成,在垂体神经部贮存并释放入有孔毛细血管。
因此下丘脑和神经垂体为一整体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和催产素。
抗利尿激素主要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
催产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孕妇分娩,还可促进乳腺分泌。
赫令体:指存在于神经垂体神经部轴突内的由大量内分泌颗粒聚集而形成的结构。
光镜下呈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
这些内分泌颗粒来源于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的分泌性神经元,内含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食管:粘膜上皮为复扁胃:粘膜上皮为单柱,有表面黏液细胞组成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及组胺;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强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小肠表面积的三级放大环行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
吸收细胞:游离面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主要由细胞膜内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有参与消化糖类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还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胞质可将脂类物质结合形成乳糜微粒。
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的作用,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胰腺:外分泌部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胰岛(内分泌部):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抑制糖原生成,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使血糖降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直接作用于邻近的胰岛细胞,抑制其分泌;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
肝:(最大的腺体)肝细胞有三个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
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大,利于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1、粗面内质网合成血浆蛋白。
2、滑面内质网膜上有多重酶,使肝细胞获取的有机物在上面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
3、高尔基体参与胆汁分泌。
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肝的主要功能有:①合成与储存:如合成糖原、血浆蛋白质,②分泌胆汁;③解毒功能:对外源性、内源性的有毒物质可通过转化和结合作用使毒性减低或消失;④防御功能:库普佛细胞吞噬消化异物;⑤造血功能:病理情况下肝有恢复造血的功能。
肝内的血液循环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途径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总肝管→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胆囊管→胆囊门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气管粘膜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导气部: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导气部管壁的变化规律:1黏膜层上皮:假复纤柱—单纤柱—立方;杯状细胞多—少—无2黏膜层固有层:结缔组织--逐渐变薄;弹性纤维丰富3黏膜下层:结缔组织--逐渐变薄;皱襞无—出现—明显;腺体多—少—无4外膜:软骨环—软骨片—消失;平滑肌纤维--相对逐渐增多肺泡:Ⅰ型肺泡细胞:覆盖面积大,参与气血屏障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又称颗粒肺泡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改善气道粘膜表面特性3维持肺泡结构相对稳定)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有密闭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